首页|黑紫橐吾和蒙古蒲公英的化学成分研究及臭灵丹中异绿原酸的色谱制备研究

黑紫橐吾和蒙古蒲公英的化学成分研究及臭灵丹中异绿原酸的色谱制备研究

扫码查看
本论文对三种民间的药用菊科植物:橐吾属植物黑紫橐吾(Ligulariaatroviolacea (Franch) Hand-Mazz)、蒲公英属植物蒙古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 Hand-Mazz)和六棱菊属植物臭灵丹Laggera pterodonta (DC.)Benth]进行了研究,全文有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黑紫橐吾的化学成分及部分化合物的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研究 本论文采用常规的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重结晶等分离手段对植物中的提取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利用现代波谱方法(1H-NMR,13C-NMR,1H-1H COSY,NOESY,HMBC,HSQC,ESI-MS,HR-MS,UV,IR,X-ray等)进行结构鉴定,确定了化学结构。主要的实验结果如下: 一、从黑紫橐吾(Ligularia atroviolacea)中共分离得到32个单体化合物,鉴定了24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I-2-lI-10)为新化合物,化合物(I-11)为首次以天然产物的形式分得,其它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8β-氢-艾里莫芬烷-3.7(11)-二烯-12,8α;15,6α-二内酯(I-1); 2.8β-羟基-艾里莫芬烷-3,7(11)-二烯-12,8α15,6α-二内酯(I-2); 3.8-甲氧基-艾里莫芬烷-3,7(11)-二烯-12,8α,15,6α-二内酯(I-3); 4.艾里莫芬烷-3,7(11),8-三烯-12,8α15,6α-二内酯(I-4); 5.3β良当归酰基-艾里-芬烷-7(11)-烯-12,8β-内酯-15-酸(I-5); 6.1α氯-6β-异丁酰基-9-酮-10β-羟基-呋喃雅槛蓝烷(I-6); 7.10β-氢-8-酮-艾里莫芬烷-3(4),6(7)-二烯-12,15-二酸(I-7); 8.10α-氢-8-酮-艾里莫芬烷-3(4),6(7)-二烯-12,15-二酸(I-8); 9.8β-[艾里莫芬烷-3',7'(11')-二烯-12',8'α5',6'α-二内酯]-艾里莫芬烷-二烯-12,8α15,6α-3,7(11)-二内酯(I-9); 10.黑紫橐吾A(I-10); 11.呋喃雅槛蓝烷-3-烯-15,6α-内酯(I-11); 12.呋喃雅槛蓝烷-15β,6α-内酯(I-12); 13.1α-羟基-6β-异丁酰基-9-酮-10β-氢-呋喃雅槛蓝烷(I-13); 14.1α-基-6β-异丁酰基-9-酮-10α-氢-呋喃雅槛蓝烷(I-14); 15.1α10β-二羟基-6β-当归酰基-9-酮-呋喃雅槛蓝烷(I-15); 16.8β-羟基-艾里莫芬烷-7(11)-烯-12,8α15,6a-二酯(I-16); 17.3β-当归酰基-8β-氢-艾里莫芬烷-7(11)-烯-12,8α14β,6a-二酯(I-17); 18.3β-(2'-甲基丁酰基)-8β-氢-艾里莫芬烷-7(11)-烯-12,8α,14β,6α-二内酯 (I-18); 19.β-谷甾醇(I-19); 20.豆甾醇(I-20); 21.豆甾-4-烯-3β醇(I-21); 22.胡萝卜苷(I-22); 23.6-O-乙酰氧基-α-D-吡喃葡萄糖(I-23); 24.正二十六烷酸(I-24) 以上共计艾里莫芬烷类倍半萜18个,甾醇类化合物4个,糖类衍生物1个,长链脂肪烃1个。通过X-ray单晶衍射技术确定了化合物(I-1)和(I-6)的结构。 二、黑紫橐吾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为艾里莫芬烷类倍半萜。 三、根据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实验,化合物(I-1)、(I-2)、(I-3)和(I-4)能显著抑制HBsAg的表达。 第二章蒲公英的化学成分及抗病毒活性研究 蒲公英(Herba Taraxaci)为我国常用中药材,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为了进一步阐明蒲公英的药效物质基础,本研究对蒙古蒲公英进行了系统的植物化学研究。从中分离得到44个单体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40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4个为新化合物(II-14~II-15和II-32~II-33),16个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II-1,II-3,II-6~II-13,II-16,II-20~II-22,II-3l和II-34),13个化合物(II-18,II-23~II-30和II-35~II-3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且实验中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鉴定出木脂素类化合物。 1.洋艾素(II-1); 2.槲皮素(II-2); 3.槲皮素-3’,4',7-三甲醚(II-3); 4.木犀草素(II-4); 5.木犀草素-7-O-β-伊D-葡萄糖苷(II-5); 6.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苷(II-6); 7.芫花素(II-7); 8.Isoetin(II-8); 9.3',5,7-三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II-9); 10.芫花素-4'-O-β-D-芦丁糖苷(II-10); 11.橙皮苷(II-11); 12.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II-12); 13.槲皮素-3,7-O-β-D-二吡喃葡萄糖苷(II-13); 14.Isoctin-7一O-β-D-glucopyranosy1-2'-O-α-L-arabinopyranoside(II-14); 15.Isoetin-7-O-β-D-glucopyranosy1-2'-O-α-D-glucopyranoside(II-15); 16.Isoetin-7一O-β-D-glucopyranosy1-2'-O-β-D-xyloypyranoside(II-16); 17,咖啡酸(II-17); 18.阿魏酸(II-18); 19.绿原酸(II-19): 20.3,5-O-双咖啡酰基奎尼酸(II-20); 21.3.4-O-双咖啡酰基奎尼酸(II-21); 22.4,5-O-双咖啡酰基奎尼酸(II-22); 23.1-羟甲基-5-羟基-苯-2-O-β-D-吡喃葡萄糖苷(II-23); 24.对羟基苯甲酸(II-24); 25.对香豆酸(II-25); 26.3,5一二羟基苯甲酸(II-26); 27.没食子酸(II-27); 28.没食子酸甲酯(II-28); 29.丁香酸(II-29); 30.七叶内酯(II-30); 31.Refeseidrine(II-31); 32.蒙古蒲公英A(II-32); 33.蒙古蒲公英B(II-33); 34.Isodonsesquitin A(II-34); 35.蒲公英甾醇乙酸酯(II-35); 36.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II-36); 37.羽扇豆醇乙酸酯(II-37); 38.正十六烷酸(II-38) 另外,从石油醚部位分得大量的豆甾醇和β-谷甾醇(II-39和II-40)。 以上可以看出,蒲公英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是黄酮类和酚酸类化合物。根据抗病毒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酚酸中的异绿原酸类化合物体外对单纯疱疹病毒和甲型人流感病毒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第三章臭灵丹中异绿原酸的色谱制备研究 臭灵丹(Laggera pterodonta)具有显著的抗菌消炎之功效,在我国云南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极具开发价值。经研究,热水提醇沉法制备的臭灵丹提取物主要成分为异绿原酸类化合物。且从第二章可以看出,异绿原酸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活性。由于三个主要的异绿原酸类化合物结构相似,难于分离,为了进一步研究的需要,我们研究了它们的色谱分离制备行为。本文立足于药效实际,从臭灵丹原料出发,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出可用于新药开发的三个活性化合物,走出了一条对臭灵丹进行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的新工艺路线。主要内容如下: 1.对臭灵丹的活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研究。提出了臭灵丹中三种主要异绿原酸类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的同时分析方法,适用于原材料及产品的质量控制,快速、准确。 2.运用高效液相色谱制备技术,实现了多酚类混合物中三种主要活性成分3,4-O-双咖啡酰基奎尼酸,3,5-O-双咖啡酰基奎尼酸和4,5-O-双咖啡酰基奎尼酸的同步分离,提出了一条在制备流程中同时得到三种高纯产品的新工艺路线,实验中对色谱填料、流动相组成、流速、进样量等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得出制备型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异绿原酸的最佳色谱条件如下: 制备柱尺寸:300×100mm;C18固定相(粒径10 μm);流动相:MeOH:H2O:HAc=27:73:0.1(v/v/);流速:45mL/min;检测波长:254nm;柱温:25℃;进样体积:20 mL:进样量:3.6 g。在此色谱条件下,三个目标化合物均能得到很好的分离,产品纯度≥5%。 论文的第四章为综述。

施树云

展开 >

黑紫橐吾 蒲公英 化学成分 臭灵丹 异绿原酸 色谱制备 抗病毒活性

博士

药物分析学

赵昱、李校堃

2007

浙江大学

中文

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