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课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研究——基于北师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文本分析

社会课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研究——基于北师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文本分析

扫码查看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课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在当前的中小学课堂逐步开展,这是一门从儿童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攫取素材,旨在促进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对课程内容进行研究是进一步理解该课程的基础。本研究以教科书为主要着眼点,选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3~6年级,共8册)为分析样本,对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进行初步的梳理和分析,试图弄清以下几个问题:教科书体现了哪些价值取向?它们是如何体现的?这些价值取向及其呈现方式是否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依循这样的思路,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通过对价值取向、教科书等核心概念的界定,对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再从教科书的本质特征入手,阐明教科书是社会文化的浓缩,是主流价值观的物质载体和社会控制的有效工具,并根据研究需要建立价值取向分析的框架。2.结合具体的分析文本,对类属于生活常识、历史常识、地理常识等领域的知识进行价值取向的归类和统计。3.总结和反思。总结:教科书基本符合国际社会的道德标准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教科书承载着国家和社会认可的价值观;教科书知识的选择呈现社会本位的取向;教科书的内容体现时代特征,但仍需更新;教科书呈现一定“城市化”和“成人化”倾向。反思:关爱生命,树立和平正义观念,倡导人文精神的回归:以育人为本,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彰显人的主体性: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倡导学习者本位的新型知识观;倡导多元文化教育,实现人类文化的和谐共存。

姚璐

展开 >

品德与社会 课程内容 价值 取向研究 基于 小学 教科书

硕士

课程与教学论

巴登尼玛

2008

四川师范大学

中文

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