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二剂量对柴胡疏肝解郁功用的影响方法:取体重为200-220g雄性大鼠,经Operr-the-field试验筛选,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阳性组8.5g生药/kg)、柴胡0.27、0.81、2.43、4.86、8.72g生药/kg剂量组(按体表面积计算,分别是人用量9g生药/天的1/3、1、3、6、12倍剂量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将各组大鼠置束缚器中束缚,每天3小时(8:00-11:00)连续3周,每周测体重1次。从第2周开始按剂量灌胃给药,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蒸馏水,1ml/100g体重,连续14天。分别于0、7、21天时间点进行Opert-the-field试验,测定各组动物5分钟内行为学改变。末次给药后30分钟用10%的水合氯醛麻醉动物,从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浆和血清分别测定VIP、S.P和ACTH、COR。迅速在冰盘上分离海马组织,称重置液氮罐中保存,进行单胺递质捡测。结果: 1.对肝郁证模型大鼠体重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各组从第1周开始,体重增加明显缓慢,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连续给药2周后,各给药组大鼠体重增加缓慢有一定减缓,其中阳性组和3倍量组作用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不同剂量柴胡对肝郁椟型大鼠体重增加缓慢有—定的对抗作用。 2.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行为学影响:与正常组比较,造模1周后大鼠爬行格数有增加的趋势(P>0.05)。造模3周后,模型大鼠爬行格数、直立次数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各组大鼠的爬行格数和直立次数均有不同的增加,其中阳性组、1倍组、3倍组大鼠爬行格数增加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 3.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血清ACTH、COR含量影响:与正常组比,造模3周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CTH含量明显下降,COR含量明显增加,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连续给药2周后,各给药组ACTH含量增加明显,其中1、3、6倍组增加最为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COR含量明显下降,其中1倍量组作用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 4.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血浆VIP、SP含量影响:与正常组比,造模3周后模型组大鼠血浆中VIP含量明显升高、S.P含量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柴胡给药各组均能降低血浆中VIP含量,其中阳性组、1、3、6、12倍组作用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血浆中S.P含量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5.对肝郁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单胺递质影响: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大鼠连续造模3周后,其海马组织中NA、5-HT含量均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柴胡各组给药2周后,海马组织中NA含量均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5-HT含量也有所降低,其中3、6、12倍量组作用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各剂量组均能改善肝郁证模型大鼠的部分生物学指标,通过对药理学指标进行权重处理(药理学指标共计100分,其中行为学指标30%,消化系统30%,神经递质20%,HPA轴15%,体重5%),结合与模型组比有显著型差异计分,进行综合评分得出(1/3倍量组10分、1倍量组55分、3倍量组62.5分、6倍量组42.5分、12倍量组35分):1/3;倍量组作用最弱,1倍、3倍量组改善指标数目多,作用明显。说明柴胡疏肝解郁功用发挥的人用最佳剂量可能为9-27g生药/天。 研究三配伍对柴胡疏肝解郁功用的影响方法:根据实验(二)结果,选取1.5倍剂量为进行配伍的最佳柴胡剂量,相当于人用量13.5g生药/天。柴胡-川芎、柴胡-黄芪、柴胡-黄芩均按4:3比例配伍。结果: 1.对肝郁证模型大鼠体重的影响:与正常组比,束缚造模1周后各组动物体重增长明显缓慢,第2周时模型组、柴胡组、柴芎组、柴芩组表现最为明显,有显著性意义(P<0.01和P<0.05);与模型组比,给药2周后各组动物体重增加加快,柴芎、柴芩、柴芪组作用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柴胡组比,给药2周正常组、柴芪组体重增加明显加快,有显著性差异(P<0.01)。 2.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行为学影响:与正常组比,造模1周后,模型大鼠的爬行格数和直立次数有增加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3周后,模型组大鼠爬行格数和直立次数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给药各组均能明显提高模型大鼠的爬行格数,柴胡组、柴芎组、柴芩组增加直立次数作用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 3.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血清ACTH、COR含量影响:与正常组比,造模3周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CTH含量明显降低,COR含量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给药2周后,各给药组动物ACTM和COR含量均有一定改变,其中柴胡组、柴芎组、柴芩组明显增加ACTH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柴胡组、柴芩组、柴芪组明显降低COR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柴胡组比,柴芪组增加ACTH含量程度明显低于柴胡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4.对肝郁证模型大鼠血浆VIP、SP含量影响:与正常组比,造模3周后,模型组VIP含量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S.P含量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给药两周后柴胡组、柴芎组、柴芪组均能降低VIP含量,其中柴芪组作用最为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柴胡组、柴芎组明显增加S.P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 5.对肝郁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单胺递质影响:与正常组比,造模3周后,模型组动物海马组织NA、5-HT含量均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各组连续给药2周后,均能降低海马组织中NA、5-HT含量,其中柴芎、柴芩组作用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各给药组均能改善肝郁证模型大鼠的部分生物学指标,通过对药理学指标进行权重处理(药理学指标共计100分,行为学指标30%,消化系统30%,神经递质20%,HPA轴15%,体重5%),结合与模型组比有显著型差异计分,进行综合评分得出(柴胡组60分、柴芎组77.5分、柴芩70分、柴芪组42.5分)。由此可见:柴胡疏肝解郁功用发挥的最佳配伍为柴胡-川芎配伍。 研究四柴胡对不同机能状态大鼠的影响方法:取体重为200-220g的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肝郁模型组(模型组),肝郁模型+柴胡组(柴胡组)、正常+柴胡组(正柴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和正常+柴胡组外,将各组大鼠置束缚器中束缚,每天3小时(8:00-11:00)连续3周,每周测体重1次。从第2周开始按剂量灌胃给药,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蒸馏水,连续14天。分别于0、7、21天时间点进行Open-the-field试验,测定各组动物5分钟的行为学过程。末次给药后30分钟用10%的水合氯醛麻醉动物,从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浆和血清分别测定VIP、S.P和ACTH、COR。迅速在冰盘上分离海马组织,称重置液氮罐中保存,进行单胺递质俭测。结果: 1.对不同机能状态大鼠体重的影响: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动物体重增加明显缓慢,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柴胡组有对抗模型动物体重增加缓慢的作用,但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组比,给药2周后,正柴组对体重无明显影响(P>0.05)。 2.对不同机能状态大鼠行为学影响:与正常组比,造模1周后模型组大鼠爬行和直立有增加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3周后,模型组大鼠爬行格数和直立次数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给药2周后,柴胡组能明显增加模型动物爬行与直立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正常组比,正柴组连续给药2周,爬行与直立次数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 3对不同机能状态大鼠血清ACTH、COR含量影响:与正常组比,造模3周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CTH含量明显降低,COR含量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给药2周后,柴胡组增加ACTH含量的作用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明显降低COR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给药2周后正柴组对ACTH、COR含量均无明显改变。 4.对不同机能状态大鼠血浆VIP、SP含量影响:与正常组比,造模3周后,模型组VIP含量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S.P含量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给药两周后柴胡组有降低模型大鼠血浆VIP含量趋势,能明显增加血浆S.P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正柴组对正常大鼠血浆的VIP、S.P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 5.对不回机能状态大鼠海马组织单胺递质影响:与正常组比,造模3周后,模型组动物海马组织NA、5-HT含量均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比,柴胡组有降低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NA、5-HT。含量的趋势,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给药2周后,正柴组能明显增加正常大鼠海马组织中NA、5-HT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柴胡疏肝解郁功用只能在肝郁证模型状态下才表现出来,而对正常状态动物显示出的效应是其治疗作用的基础?还是毒性作用?有待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