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粮食安全是一国经济安全的核心。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政府致力于粮食生产,并取得卓越成效,实现了十三亿人口的粮食高度自给。但是,1996-2008年的粮食供求现实表明,我国粮食供应有可能出现短缺,也可能出现过剩,粮食供求关系逐渐复杂化。无论是短缺还是过剩,都偏离了粮食安全所要求的“保持供求平衡”的目标。 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具体分析我国当前粮食补贴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为进一步改进与优化粮食补贴政策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结合我国粮食供求状况的变化,从政策目标、补贴方式和补贴规模三个方面对现有粮食补贴政策进行研究。指出当前补贴政策目标存在的缺陷(第二章),分析不同补贴方式的作用机制及作用边界(第三章),探讨我国不同省份粮食补贴规模的适度性(第四章),剖析在现有政策目标、补贴方式和补贴规模下政策的实施效果(第五章)。第二部分根据目前我国粮食补贴政策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分别从国内(第六章)和国际(第七章)两个角度阐述影响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因素和政策演进的约束条件。第三部分以提高政策效率为原则,通过对产量与收入间的传导机制的研究,并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优化粮食补贴政策目标以及具体政策措施提出政策建议(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在分析我国粮食补贴政策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补贴与增产、补贴与增收间关系、增产和增收间关系的研究,以及增收-增产间传导机制的分析,提出更具弹性的单一目标粮食补贴政策,以适应日趋复杂化的粮食供求关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二,以在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问卷调查为依据,根据农户对政策的需求,提出优化粮食补贴措施的建议。其中对粮食储备补贴的研究意在创新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民间”双层储粮体系,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粮食储备体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三,在研究框架上,突破单纯就内生变量研究政策作用的模式,将政府行为和国际规则等外部变量引入分析框架,对补贴政策进行多视角的分析,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科学制定我国粮食补贴政策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