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外对互花米草海滩生态系统及其生态经济价值有众多评价。但建立在微生物生态基础上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硕士论文对江苏省盐城射阳海岸边的盐沼地为样地,经过季节性研究,对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三大类群异养微生物组成变化进行调查,对引入互花米草后的盐沼地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本文主要分为两章。第一章为综述,描述了近些年来关于微生物生态学,尤其是微生物区系方面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为实验部分。分别于2004年11月,2005年2月份,2005年5月和8月,采用GPS定位和对角线采样,土壤剖面法和多点混合法采回18个样品。进行实验室工作。 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与原有光滩相比,互花米草的大面积生长,使得当地潮间带土壤微生物在数量显著增加,组成亦复杂化。随着季节的变化,在气温较高的5,8月份,三大类群的微生物无论组成和数量上都达到最高,在气温较低的2月和11月份,微生物总数上减少,群落组成趋向简单化。总体表现为:米草带>碱蓬带>光滩带。 盐沼地的菌群相对其他土壤偏少,优势菌群随时空有一定变化。在数量上,三大类菌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米草带的细菌随季节变化较显著,放线菌和真菌相对较弱。碱蓬和光滩上,微生物变化较小。 因此,外来种互花米草在滨海潮间带的大面积生长,可能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