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过程是研究各种地貌发育的过程,重点研究各种外营力作用下的地表物质的运动方式、速率和结果等等。它是地貌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分支。其研究有助于揭示地理景观的形成、演化原理和动力,进一步可以揭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规律。长江三峡由奉节白帝城下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到宜昌南津关的长江三峡河段全长约200km.国内外很多科学家对长江三峡的起源、成因及其时代等做过调查研究,也有过不同的意见。本研究所指的长江三峡河段西起重庆市,东到湖北省宜昌市全长660km,是因修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而形成的三峡库区而涵盖的长江河段。2003年以来,对长江三峡河段的岸坡特征做了较系统的实地调查研究工作,从而对长江三峡河段的地貌过程,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长江三峡河段的阶地主要分布在宽谷河段和长江支流河口部位,多数分布在弯曲河道的凸岸,个别在凹岸。在重庆附近有6级阶地,往下直到三斗坪一带,最多只有4级阶地,一般只有2或3级阶地。第四级阶地主要分布在秭归龙江镇、巫山、云阳和重庆一带。第二、三级阶地均为基座阶地,主要分布在云阳以上宽谷段弯道的凸岸以及支流河口的两侧,少数分布在基岩岛上。重庆巴县到万州以及湖北巴东官渡口附近向下到三斗坪,除了其间的峡谷河段以外,沿长江干流两岸,第一级阶地分布比较普遍一些。一般来讲,长江三峡河段的阶地有六种结构类型:(1) 基座+粗颗粒堆积+细颗粒堆积;(2) 基座+钙华层+粗颗粒堆积:(3) 基座+细颗粒堆积;(4) 基座+粗颗粒堆积;(5) 基座+冲积层+次生堆积物;(6) 基座。 不同堆积物岩相指示的古地理意义也有很大差异,细颗粒的河漫滩相指示洪水泛滥沉积;粗颗粒堆积指示具有一定水深的河床沉积。根据阶地堆积物沉积相指示的古地理指示意义,推算其沉积水深,求出当时的水位,再测量自阶地堆积物形成以来到现在相同水文条件下江水位的下降幅度,作为阶地的相对高度,即河流阶地上的堆积物样品高程与现代河床中相同沉积相堆积物的相对高差,并作为该地点河流的深切幅度。通过对阶地堆积物的重矿物成分分析,我们认为所取这些阶地堆积物样品是现代长江三峡阶地堆积物。对阶地堆积物进行TL测年和ESR测年结果显示:(1)TL 测年数据与阶地级序基本相符,测年数据基本可靠。(2) 若干地点同为第二或第三级阶地堆积物,其TL年龄存在较大的差别,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阶地的划分还存在问题,阶地发育不完整或者受到后期的破坏,均可能导致标定的级序不正确,另一方面,不同地点的阶地本身不能简单对比,它们也许确实就形成于不同的时间。此外,阶地堆积物保存状况与年代也有关。(3) ESR的测年结果存在两个地点同一级阶地的年龄明显不一致,不同地点同一阶地的年龄较大差异现象,而且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和我们的估计年龄也有较大差别。所以基本可以认定我们所获得的ESR测年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 根据经过选择的TL测年结果和阶地的相对高程,计算出了三峡河段不同地点的下切速率:重庆河段为84.56cm/ka,涪陵河段为93.9cm/ka,丰都河段为69.8cm/ka,忠县河段为77.65cm/ka,万州河段为75.1cm/ka,奉节河段为83.8cm/ka,宜昌三斗坪河段为74.2cm/ka。整个三峡河段的平均下切速率为81.2cm/ka。通过对万州、忠县和涪陵等地点在126.58kaB.P.以来、61.39kaB.P.以来、38.33kaB.P.以来的平均下切速率初步得出:下切速率有越来越快的趋势,这一结论得到了秭归九龙镇马龙溪口附近第四级阶地底部鹞子砾岩的年龄得出的0.4Ma以来该地点长江下切速率的证实。这可能与区域构造和气候变化原因有关。 研究区域不同河段下切速率没有十分显著的差别。从重庆到宜昌三斗坪,当河流穿过丰都、忠县和万州等向斜宽谷河段时,下切速率似乎相对较慢,河流穿过背斜山系峡谷河段时,下切速率似乎相对较快。原因可能是宽阔河谷中的河道有能力侧向移动,然而,峡谷河道则只能发生冲刷和沉积作用。峡谷河段河道狭窄,两岸基岩抗蚀力强,上游来水下泄通过时,流速加大,侵蚀能力增强,河床受到流水的深切程度较宽谷河段大。 通过对长江三峡河段深槽的研究我们发现在下切速率相对较大的河段,深槽分布相对密集;而下切速率相对较小的河段,深槽分布相对稀疏。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下切速率的不同导致流水侵蚀作用的差异所致。长江三峡河段多数地点发育有陡崖。我们把长江三峡河段与陡崖有关的地貌类型分成了陡崖、陡崖—崩坡积和陡崖—平台三种类型,我们初步尝试了崩塌岩块法,计算了重庆巫山县的鸦鹊溪一带的陡崖后退速率为5cm/ka,湖北巴东县的大坪附近的陡崖后退速率为3.5cm/ka;陡崖—平台型陡崖的后退速率,重庆市万州区铺垭口一带的陡崖后退速率为2.77m/ka,重庆市万州区陈家坝的陡崖后退速率为6m/ka。 在对三峡河段坡地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三峡河段内按坡度、堆积物成因将坡地分成4种类型,即滑坡坡地、深层风化坡地、崩积—残坡积坡地及厚层残坡积坡地。有些坡地也可以视为不同类型的组合。我们运用137Cs示踪测试技术对研究区坡地剥蚀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标准剖面测试数据计算并参照有关研究,确定研究区137Cs的背景值为2026.21Bq/m2,并算出库区的平均剥蚀速率为7020.55t/km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