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姜露散对感染性创面的提脓祛腐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

姜露散对感染性创面的提脓祛腐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

扫码查看
目的:观察姜露散对感染性创面提脓祛腐的作用。探讨其提脓祛腐作用的可能机理及用药安全性研究。 方法:将54只雄性SD大鼠造模形成一个“急性、开放、渗血、感染”类似于临床的创面。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姜露散组、九一丹组、生理盐水组,每组18只。造模成功后,每天换药1次,连续14天。换药时各创面用生理盐水局部擦拭后,姜露散组换药每天以姜露散0.05g直接均匀掺于创面上,九一丹组换药每天以九一丹0.05g直接均匀掺于创面上,生理盐水组不做其它特别处理。将各组实验动物分别在换药后3、7、14d后各处死6只,采集标本,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创面分泌物量、创面脓腐脱落时间、肾脏组织病理改变,并测定创面肉芽组织中溶菌酶含量、创面肉芽组织中IL—1β.含量、肝肾功能指标及肾汞含量,进行动态对比。 结果: 1.创面分泌物量计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换药后第3d,创面分泌物量计分姜露散组与九一丹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换药后第7、14d,三组无显著差异(P>0.05)。 2.创面脓腐脱落时间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创面脓腐脱落时间,姜露散组与九一丹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短于生理盐水组(P<0.05)。 3.创面肉芽组织中溶菌酶含量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换药后第3、7d,创面肉芽组织中溶菌酶含量姜露散组与九一丹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换药后第14d,三组无显著差异(P>0.05)。 4.创面肉芽组织中IL-1β含量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换药后第3、7d,创面肉芽组织中IL-1β含量姜露散组与九一丹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换药后第14d,三组无显著差异(P>0.05)。 5.大鼠血清尿素氮(BUN)含量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换药后第7、14d,大鼠血清尿素氮含量九一丹组高于姜露散组与生理盐水组(P<0.05);姜露散组与生理盐水组无显著差异(P<0.05)。 6.大鼠血清肌酐(CREA)含量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换药后第7、14d,大鼠血清肌酐含量九一丹组高于姜露散组与生理盐水组(P<0.05);姜露散组与生理盐水组无显著差异(P>0.05)。 7.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含量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换药后第7、14d,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含量九一丹组高于姜露散组与生理盐水组(P<0.05);姜露散组与生理盐水组无显著差异(P>0.05)。 8.肾汞离子含量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换药后第14d,大鼠肾汞离子含量九一丹组高于姜露散组与生理盐水组(P<0.05);姜露散组与生理盐水组无显著差异(P>0.05)。 9.肾脏组织病理改变观察:换药后第14d,九一丹组有1只大鼠出现明显的肾脏损害。而姜露散组未出现肾脏损害。 结论: 1.姜露散对感染性创面具有提脓祛腐作用。 2.姜露散提脓祛腐作用的可能机理与其提高创面肉芽组织中吞噬细胞溶菌酶含量及提高创面肉芽组织中IL-1β含量等作用有关。 3.姜露散无明显毒副作用,用药安全性优于升丹制剂(九一丹)。

王佳雯

展开 >

姜露散 提脓祛腐 创面修复 溶菌酶 用药安全性 动物模型 肉芽组织

硕士

中医外科学

陆金根

2009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文

R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