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目光“向下”的转向:教育民俗探析

目光“向下”的转向:教育民俗探析

扫码查看
“教育民俗”是一个在中外教育学辞书及目前的民俗学研究中鲜有人提及的一个词,古今中外的教育学者和民俗学者都曾探讨过教育学与民俗学之间的联系,却未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而在日常生活中,民间乡村社会存在大量的教育民俗事象,如教育谚语、教育故事、教育歌谣等,体现了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之道,凝聚了民众的日常教育智慧。“教育民俗”并非是一个子虚乌有、纯粹捏造的概念,它“自在”的存在,却呈现出“无”的假象,因为它尚未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 教育民俗是广大中下层的城乡劳动人民围绕教育活动领域,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语言、行为和心理的复杂集合体,是一种民间教育文化,集中体现了这一教育共同体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教育民俗不同于教育风俗、教育习俗、民俗教育,更不同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它是教育学与民俗学的交叉领域,具有内容的广博性与复杂性、地域的文化差异性与民族性、历史的流变性、传承过程的长期性、如是性与二重性等基本特征;教育民俗以丰富、广博的教育民俗事象作为研究对象,教育民俗事象按照民俗学的分类标准可分为语言、行为和心理三方面。 本研究在对教育民俗基本问题分析阐释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发现: 第一,“日常教育生活”是教育民俗的寓所;第二,源于“日常教育生活”的批判性及教育民俗自身的如是性与二重性特征,使得教育民俗自身也具有“批判性”;第三,教育民俗以“事象”作为研究对象,教育民俗的事象研究关涉着“事象”与“事件”、“历史”与“现实”(“历时”与“共时”)、“文化”与“生活”以及“语境”等重大问题,事象研究只是外显的形式,而内在的底蕴则是事件研究或生活取向的研究;第四,田野调查是教育民俗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民俗”作为一个实践的领域、一种民间的视角,能引导研究者将目光转向到民间日常教育生活中去,去关注、考察民众的日常教育活动和教育行为,体认民间的教育文化,发掘民众的教育智慧,这有利于沟通常识与理论,链接历史、现实与未来,统一知性逻辑与理性逻辑,有助于全面理解教育的真义,生成全面、完整的教育研究,教育民俗对教育研究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民间”引导教育研究的转向;第二,“日常教育生活”夯实教育研究的生活基础;第三,“语境”(context)保证教育研究的完整;第四,“田野调查”完善教育研究的方法。

刘胡权

展开 >

教育民俗 教育学 民俗学 教育活动 教育行为 教育文化

硕士

教育学原理

肖贵祥

2009

北京师范大学

中文

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