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玉米生产影响的研究

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玉米生产影响的研究

扫码查看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已经给全球与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显著深远的影响。人们开始认识到,和其它影响农业生产的常规因素一样,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因素。而黑龙江省是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之一。今后一段时期气候仍将继续变暖,这一现实将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水稻、玉米是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且喜温。所以选择水稻、玉米进行研究气候变暖对其产量的影响。 经过对收集数据的整理,通过统计公式计算、SPSS11.5软件处理、EXCEL制图以及运用Arcview GIS 3.2软件进行处理绘制空间分布图的方法对黑龙江省近45年来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45年来气候变化进一步研究对水稻、玉米生产的影响。 通过对黑龙江省水稻产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发现温度是影响水稻丰歉的主要气象因子,从而推论温度同样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因为玉米是喜温且对温度要求较高的农作物。比较生长季温度和水稻、玉米产量变化可以看出产量都随温度趋势变化而变化,面积也随产量的增加呈增长趋势。随着黑龙江省≥10℃平均积温等值线向北迁移。水稻、玉米种植区域也随之向北移动。在原水稻种植区保持不变的同时,水稻集中种植区随2300~2400℃≥10℃积温线向北移动。玉米种植区也发生了北移,而原来玉米生长的优势地区,2300~2400℃≥10℃有效积温线之间的地区,由于满足了更加喜暖的作物—水稻的种植条件,因其在经济收益上又更有优势,因而被扩充的水稻所代替。而随着≥10℃有效积温3000℃和2800℃等温线的向北移动,玉米品种新老交替,产量上得到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相应的地区仍然以种植玉米为主。同时估算了气候变暖对水稻、玉米产量的贡献率。与80年代比较,90年代变暖对水稻贡献率是26.6%-29.6%,对玉米是11.3%-31.07%。2000-2005时段比较80年代变暖对水稻贡献率是31.2%-48.2%,对玉米是21.45%-52.75%。最后通过空间对比黑龙江省温度升高区域的水稻、玉米产量变化。结果显示10年增温幅度最大的齐齐哈尔、鹤岗等地区的水稻、玉米增产趋势也最明显;黑河、大庆、哈尔滨水稻、玉米增产百分比次之。而牡丹江、伊春等地的增产较其他地区偏小,其增温幅度也相对较小。 气候变暖对全球的影响是有利有弊,且弊大于利,对黑龙江省而言则是利多弊少。加强气候变暖对水稻和玉米生产影响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的安全、经济的延续,也为农业种植区域规划和作物生产和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周丽静

展开 >

气候变暖 黑龙江省 水稻 玉米 产量 经济效益

硕士

生态学

李淑敏

2009

东北农业大学

中文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