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的种群生态研究
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的种群生态研究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为IUCN红皮书易危种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种群数量不断下降,已引起相关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关注。对其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十分迫切。 2005—2008年,在中国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鹅喉羚准噶尔亚种(Gazella subgutturosa sairensis)的种群生态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鹅喉羚的社群结构、采食习性、栖息地选择、冬季繁殖期昼间行为和活动节律,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和保护对策。 春季鹅喉羚以雄性群居多(52.82%);夏秋两季则以雌性群为主(50%和67.57%);冬季以混和群居多(48.53%)。卡方独立性检验表明,四个季节间三种集群类型的百分比组成差异显著,受繁殖周期和季节变化影响。鹅喉羚集群大小范围为1~95只,其中3只群出现最多(20.2%);1~5只的群占65.78%;6~10只的群古23.05%;11~20只的群占9.22%;>20只的群占2.3%。春夏秋冬四季平均群大小分别为(4.45±4.07;4.94±4.20;6.66±10.12;6.0±5.66),方差分析表明,春季平均集群大小分别与秋季和冬季差异显著。其全年平均集群大小变化既受到自身繁殖周期的影响。也受到季节更替的影响。 鹅喉羚秋季采食7科24种,冬季采食6科17种,春季采食16科41种,夏季采食12科30种植物。藜科与禾本科植物是鹅喉羚全年的主要食物。不同季节鹅喉羚的食物生态位宽度不同,以春季最高为3.59,食性也有明显变化。针茅(Stipa glareosa)在四季都是鹅喉羚的主要食物。此外,春季和夏季鹅喉羚采食较多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秋季和冬季采食较多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由于干旱胁迫,春夏秋三季鹅喉羚喜食含水量较高的多根葱(Allium polyrhizum)、石生霸王(Zygophyllum rosovii)、粗枝猪毛菜(Salsolasubcrassa)等非禾本科草本植物。 鹅喉羚栖息地内的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植物种数和可采食植物生物量都显著高于对照区内的相应成分。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影响鹅喉羚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食物因子(包括食物种类、食物资源量、主要食物和高含水食物的密度)、警戒因子(坡度和隐蔽条件,如植被高度)、温度因子(坡向和坡位)。 将鹅喉羚冬季行为划分为觅食、警戒、休息、移动、其它五种类型,雌羚各行为所占比例分别为:67.97%、5.01%、7.01%、19.57%、0.44%,觅食行为占据时间最多;雄羚为29.62%、20.61%、19.21%、29.30%、1.26%,觅食行为占据时间仍最多,但较雌羚已大幅减少,用于凝视和移动的时间则明显增加。雌羚采食行为有3个高峰,分别在11:00-12:00,13:00-14:00,17:00-18:00;移动高峰出现在13:00-15:00和18:00-19:00;警戒最高峰出现在13:00-14:00;休息行为表现为双峰形,分别在12:00-13:00和16:00-17:00。雄羚采食行为也有3个高峰,分别出现在10:00-11:00,13:00-14:00,17:00-18:00,但不如雌羚明显;移动高峰期出现在13:00-14:00和18:00-19:00:警戒行为高峰期出现在13:00-14:00和18:00-19:00;休息在15:00-16:00达到最高峰。 本文最后论述了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煤化工基地建设、退牧还草围栏工程建设、牧民和家畜、水源占用和改造、216国道,以及旅游业等对保护区鹅喉羚等有蹄类野生动物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和保护对策。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乔建芳
展开 >
关键词:
鹅喉羚
种群生态
社群结构
采食习性
栖息地选择
昼间行为
活动节律
授予学位:
博士
学科专业:
生态学
导师:
潘伯荣、高行宜
学位年度:
2008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Q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