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林交错区景观梯度特征及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为例

农林交错区景观梯度特征及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为例

扫码查看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成为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计划和GlobalLand Project(GLP)计划的相继开展将研究的焦点再次集中在人类—环境耦系统的人地相互作用机制及环境响应上来。当前我国对土地利用和人地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的重点区域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农牧交错带和西部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的干旱地区以及对干扰高度敏感的区域,如湿地、湖泊,而对农业和林业相互耦合区域上的土地利用及其环境响应的研究成果较少。农林交错区在人类对林地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下,区域水平上的土地利用结构显著改变,并进而产生了相应的生态环境效应,因此,本文以东北农林交错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东北地区典型的农林交错区——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作为研究区,主要以1976年——2005年为研究时期,采用遥感数据和地形图数据作为基础数据,结合生态环境相关数据以及社会统计数据,分析具有农林交错特征的区域在人类频繁干扰下所特有的生态环境梯度特征及脆弱性演变特征,以期能够更好地认识农林交错区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完善和充实我国对区域人地耦合系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本文秉承“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研究思路,首先东北农林交错区的环境特征及范围进行界定,并对农林交错区生态环境的景观梯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获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变化范围和强度特征以及景观特征和生态潜力值沿环境梯度变化的轨迹,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和基础支撑。其次,构建基于敏感性、暴露和适应能力的脆弱性评价模型,利用GIS和RS技术结合数学模型获取模型相关参数因子,并对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和阐述。最后还根据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和策略。在此过程中,还对研究区选择依据以及研究区生态环境背景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于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也作了详细的探讨,以作为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背景。 通过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1)农林交错区的主要人类活动干扰是对林地的破坏和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景观特征的变化;(2)生态环境在敏感性(Sensitivity)、暴露(Exposure)、适应能力(Adaptive Capacity)三个主要因子的复合作用下表现出了由隐性脆弱逐渐向显性脆弱转变的态势。这一趋势表明农林交错区的脆弱性在人类干扰下也会超越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使稳定的生态系统偏离平衡,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因此要加以重视,采取积极措施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

宁静

展开 >

农林交错区 景观梯度特征 生态环境 脆弱性

博士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张树文

2008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文

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