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于空间分异的区域开发环境影响动态评价研究

基于空间分异的区域开发环境影响动态评价研究

扫码查看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两大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不断的进行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环境影响评价已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技术支撑。随着人们对经济和环境系统日益深刻的认识,环境影响评价从传统的建设项目环评,拓展到决策层次,即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包括了对政策、计划和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目前对于战略环评评价方法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江苏沿江地区位于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发展中经济和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以装备制造、石化、冶金和现代物流四大产业集群发展为核心的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无疑将进一步加大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在开发早期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评价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有助于区域建立一种具有可持续改进功能的环境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 论文尝试性的开展了基于空间分异的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动态评价。在充分考虑大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本底差异的基础上,采用模型对开发过程的环境影响进行不同情景、不同开发阶段的动态模拟评价;分析了不同情景下环境影响的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对环境影响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开发的环境公平效应;在环境易损性分区和环境协调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减缓沿江开发的环境影响的具体措施。本文的主要研究进展和结论如下: 一、惯性方案和规划方案的实施都会导致沿江地区总体的综合污染排放量的大幅增长,但两种方案下的污染总量比较接近,因此两方案对沿江地区整体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差别不大,均随时间逐渐增强。 二、沿江各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和环境敏感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环境承载力较高的地区有常熟、南京市区和常州市区,南京市区最高;仪征、丹阳和扬中环境承载力较低,扬中最低。环境敏感性较高的地区有南京市区、镇江市区、南通市区和江阴,南通市区最高,敏感性低的地区包括泰兴、太仓、启东和海门,海门最低。江南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和环境敏感性均高于江北。 三、惯性方案和规划方案下,沿江各地区的污染压力均随时间增高,但惯性方案下的压力比规划方案高,江南地区的压力比江北高。江南的镇江市区、丹阳、常州市区、江阴、张家港和常熟以及江北的南通市区在发展过程中污染压力整体较高;江北的泰州市区、泰兴、如皋、靖江、海门、启东在发展过程中污染压力整体较低。 四、沿江地区惯性方案和规划方案下的环境影响差别主要表现在: (1)两种方案下,沿江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的地区间差别均表现为增大,初期惯性方案和规划方案下造成的地区间差异不明显,但到中后期规划方案更大幅度的扩大了环境影响的地区间差别,环境影响的区域布局更为不均衡。 (2)惯性方案和规划方案下,沿江地区整体环境影响空间分布的相似性随时间逐渐减弱,空间变异度逐渐上升,意味着不同发展方案下环境影响的空间特征不同,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增强。 (3)惯性方案和规划方案下,沿江各地区平均的环境影响值逐渐上升,但区域内部环境影响的级别存在不同。泰兴、海门和启东在不同方案中都表现为环境影响级别最低,江阴则环境影响级别始终表现为最高。 (4)惯性方案和规划方案下,区域环境影响的重心各自有不同的变化轨迹:惯性方案下重心轨迹向南偏西方向延伸,重心范围始终位于江南地区;规划方案下重心轨迹则向东南方向延伸,重心逐渐由江南地区迁移到江北地区,并且规划方案下的重心迁移速率高于惯性方案。 (5)惯性方案和规划方案下沿江区域21个地区环境影响出现明显的数值变化,但惯性方案造成的变化比规划方案要缓和,规划方案下沿江区域环境影响极化现象更为明显。 (6)惯性方案和规划方案的实施都会造成环境影响的增大,但各地区环境影响的变化率差异非常明显。 五、对沿江地区环境影响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 (1)规划方案实施后出现的人口增长变化主要来自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动,人口机械增长率的变化特征表明沿江开发实施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吸引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较不发达地区人口外迁趋势更加明显。沿江人口迁入地和迁出地面临的生活污染的变化情况呈现相反变化,在污染控制方面,人口迁入地在污染控制中需要重视生活污染的控制,人口迁出地需要注重工业污染的控制。 (2)采用分解分析方法将导致工业污染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为工业规模效应和工业总体技术效应。惯性方案和规划方案下,沿江区域经济规模的扩大均导致工业污染排放的增加。但在规划方案中,规模效应对污染排放的正向扩大作用更为明显,工业总体技术效应对污染排放的调控作用表现不明显。虽然规划方案比惯性方案强化了工业总体技术效应的负向贡献水平,促进了污染的降低,但工业强有力的扩张态势抵消了这部分贡献率,整体工业污染水平还是上升。 六、对不同发展方案下江南和江北两个地区环境公平性的研究表明,惯性方案实施后,江南和江北的环境不公平性将持续上升,而规划方案中,会经历先增加,达到顶点后逐渐下降的过程。因此规划方案的实施将有助于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七、针对沿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开展了区域环境易损性评价,提出了针对不同环境易损性区进行污染型产业开发的环境管制;评价了规划实施后沿江各地区的环境协调度,对协调度低和极低的地区应采取积极措施减轻环境影响,提高环境协调度;提出了减缓不良影响的环境政策与保障。

周静

展开 >

区域经济 经济开发 环境评价 江苏地区

博士

自然地理学

杨桂山

2007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文

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