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工湿地不同基质及植物组合与污染物去除效率的相关研究

人工湿地不同基质及植物组合与污染物去除效率的相关研究

扫码查看
人工湿地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它充分利用了基质、微生物、植物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目前人工湿地处理工艺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表面流工艺(SFW)、地下潜流工艺(SSFW)以及立式潜流湿地工艺(VFW)。我国使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较晚,目前主要还是理论性的研究,工程应用实例较少,这项技术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文献调查目前有关人工湿地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如何提高人工湿地污染物处理效率来开展的。本项研究,在温室建立了小型立流人工湿地系统,选择了几种具有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并测试了这些植物系统的净化效率,同时对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效率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做了深入的研究,实验系统连续运行了15周。根据试验结果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植物在湿地中的净化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芦苇、旱伞草、美人蕉这三种具有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对TN、TP、BOD5、CODcr都有很高的去除作用,都可以作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植物。(2)人工湿地处理污水过程中,基质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选取的几种基质对污水中的TN、TP、BOD5、CODcr都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沙土混合基质净化效果最好,沙基质次之,砾石的基质效果最差。(3)在提高人工湿地处理效率研究上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和种植方式。结果表明多种植物混合系统对水质的净化效果优于单种植物的系统,而且变异系数普遍比较低,即混合种植系统净化效果更稳定。(4)人工湿地根际微生物群落也和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有直接的关系,小粒径基质和多种植物混合种植的系统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程度较高,而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也同样较高。

魏成

展开 >

人工湿地 去除效率 根际微生物 植物系统 污水处理

硕士

生态学

刘平

2006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文

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