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近地表土壤水分条件对坡面土壤侵蚀过程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运移的影响
近地表土壤水分条件对坡面土壤侵蚀过程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运移的影响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土壤侵蚀及其引起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国际土壤侵蚀研究的前沿领域。本文借鉴国内外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和室内分析测试的研究方法,通过理论推导和分析,研究了壤土和黄绵土近地表土壤水分条件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揭示了近地表土壤水分条件下土壤侵蚀过程对农业污染物运移的影响机理,分析了施肥水平对农业污染物运移过程的影响。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如下: 1.前期近地表土壤含水量对入渗、径流和侵蚀过程有重要影响。随着前期近地表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入渗强度降低,径流强度和侵蚀产沙量增大。对于黄绵土,50 mm/h降雨强度下,当前期近地表土壤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时,其地表径流量分别是占饱和含水量的75%、50%和25%时地表径流量的1.1倍,1.9倍和2.5倍,其侵蚀产沙量分别是2.0倍,38.0倍和50.0倍。在100 mm/h降雨强度条件下,当前期近地表土壤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时,其径流量是土壤含水量占饱和土壤含水量25%时的2.5倍,其侵蚀产沙量为35.5倍。对于壤土,50 mm/h降雨强度下,当前期近地表土壤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时,其地表径流量分别是占饱和含水量的50%和25%时地表径流量的1.0倍和1.1倍,其侵蚀产沙量分别是3.3倍和6.5倍。在100 mm/h降雨强度条件下,前期近地表土壤含水量分别为饱和土壤含水量和占饱和含水量的50%时,其径流量分别约是土壤含水量为占饱和土壤含水量的25%时径流量的1.0倍和1.1倍,其侵蚀产沙量分别为3.0倍和8.7倍。当前期土壤水分达到饱和时,黄绵土的入渗强度小于壤土,其径流强度和侵蚀产沙则大于填土;而当前期土壤水分含量为非饱和时,黄绵土的入渗强度大于填土,其径流强度和侵蚀产沙量小于填土。 2.土壤剖面中,0-2 cm和2-5 cm土层深度是农业污染物发生反应最剧烈的深度,是降雨-径流-土壤相互作用的有效深度,特别是0-2 cm土层,是产生坡面农业污染物流失的主要来源区,2-5 cm土层则是表层与下层农业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深度,是农业污染物发生淋溶与迁移的交汇区。由于受到径流和前期土壤水分的影响,土壤剖面的NO3--N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淋溶,黄绵土中土壤剖面NO3-N的淋溶程度比填土的剧烈。土壤剖面中,NH4+-N和可溶性P(dissovled phosphorus)基本上没有发生淋溶。 3.泥沙是土壤养分流失的主要途径,磷素流失相对平稳。在非饱含水量条件下,随前期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径流和泥沙中污染物浓度和流失量呈增加趋势;饱和含水量时径流和泥沙中污染物浓度及流失量大于非饱和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时,径流和泥沙中污染物浓度及流失量均大于非饱和含水量,其中饱和含水量时径流和泥沙中NO3-N浓度分别是非饱和含水量时的1.2~5.0倍和1.3~62.9倍,饱和含水量时径流和泥沙中可溶性P浓度分别是非饱和含水量时的1.7~254.2倍和2.7~60.8倍。在非饱含水量条件下,随前期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径流和泥沙中污染物浓度和流失量呈上升趋势。 4.降雨强度和施肥水平对污染物运移产生重要影响。在试验条件下,径流中养分流失量大于泥沙中养分流失量,硝态氮的流失量大于铵态氮与可溶性磷的流失量。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张玉斌
展开 >
关键词:
近地表土壤水分
饱和含水量
土壤侵蚀
农业污染物运移
施肥水平
产沙量
授予学位:
博士
学科专业:
土壤学
导师:
郑粉莉
学位年度:
2006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