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平原类型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平原类型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土地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耕地资源呈现出急剧下降的态势。如此以来,不仅不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国家目标的实现,而且更将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如何保护好耕地,实现数量和质量的动态平衡,便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管理问题。 土地整理作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技术,自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不但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保证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而且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但是,我国开展土地整理项目时间还较短,整体上还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较为薄弱,且评价方法多囿于定性描述。因此,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土地整理效益定量评价的方法,不仅可以丰富土地整理的理论,而且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论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文字叙述与图表说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大量的文献和专著,发现土地整理实施后带来的综合效益基本涵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评价不但需要考虑项目实施带来的正效益,还须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负效益也纳入评价体系。为此,本文以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嘴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选取30个因子建立项目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将BP神经网络模型引入本次研究,构建了平原类型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进行了实际模拟,得到周老嘴镇项目的综合效益得分为76.9057分,达到了“良”的级别,说明该项目是成功的,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根据评价结果,土地整理项目的建设规模和投资额对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有着重要作用。 实证结果表明:(1)文章所建立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本能够涵盖平原类型土地黎理工作所涉及的各项内容,而且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土地整理项目的实际效益;(2)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从数据本身所反映的信息来计算权重系数,较好地避免主观赋权方法造成的偏差,并且计算简单,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值得在土地开发整理社会效益评价中推广应用。 为了提升平原地区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水平,提出以下建议:(1)国土部门应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技术方法体系,从而提高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2)加强土地整理对区域景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影响的研究,丰富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研究内涵;(3)以土地整理为契机,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销售单价对项目经济效益的贡献;(4)在项目实施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为项目取得良好社会效益打下基础;(5)今后应当改变土地整理活动中政府一手包办的方法,把土地整理推向市场,通过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形成良性循环、滚动发展,增强土地整理的自我造血功能。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刘斌
展开 >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平原类型土地
耕地保护
综合效益评价
指标体系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
导师:
李江风
学位年度:
2009
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