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学生习得性无助感及其与学业自我效能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中学生习得性无助感及其与学业自我效能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扫码查看
习得性无助感(1earned helplessness)由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1967)提出。习得性无助感一经提出便引起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神经生物学家等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研究者就其产生的原因与发展趋势以及其生理基础和心理干预等多个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 本论文共包括三个研究。研究一以中学生为被试,采用文献分析法、开放式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结构化问卷调查法等方法,编制了中学生习得性无助感问卷;研究二以714名中学生(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中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特点进行考察。研究三探讨了中学生习得性无助感与学业自我效能、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本研究编制的中学生习得性无助感问卷包括认知、归因、情绪和行为四个维度,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作对中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测评。 2、中学生习得性无助感总分以及行为、归因和认知维度上男生均显著高于女生,而在情绪无助因素上差异不显著;中学生习得性无助感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升高,高一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最高;习得性无助感由高成绩向低成绩等级呈现逐级增加的趋势,较差成绩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得分最高。 3、中学生习得性无助感与学业自我效能的两个维度及父母情感温暖均显著负相关;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与习得性无助感均显著正相关;学业自我效能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因子与习得性无助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赵莉莉

展开 >

中学生 习得性无助感 学业自我效能 父母教养方式

硕士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蒋艳菊

2010

河南大学

中文

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