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藏狐家域计算方法的比较及其主要食物对家域分布特征的影响

藏狐家域计算方法的比较及其主要食物对家域分布特征的影响

扫码查看
藏狐(Vulpes ferrilata)是一种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小型犬科动物,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3500m以上的区域,喜欢在地势开阔的高山草甸中活动。藏狐主要捕食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等啮齿类动物,因此它在控制高原鼠害、维持高原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藏狐的生态学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关于藏狐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仍比较匮乏,许多关键问题仍未解决。另外,藏狐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泡球蚴包虫病的终末寄主。关于藏狐的生活史及其在包虫病野外传播途径中所起的具体作用尚不明确。为了加强对该物种的保护及包虫病传播途径的研究,有必要深入开展藏狐的生态学研究。 最小凸多边形法(Minimum Convex Polygon,MCP)和固定核空间法(FixedKernel Estimation,FKE)是目前最常用的2种家域计算方法,由于易受偏远位点、位点的空间自相关性等因素的影响,它们均存在明显的局限性。2006~2009年我们分别在四川省石渠县和青海省都兰县,对7只成年藏狐(♂4,♀3)的活动进行了无线电遥测,共获得352个活动位点。然后分析并比较了MCP和FKE估算藏狐家域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1)当利用概率百分比≤95%时,MCP的计算结果和FKE没有显著差异;(2)极端点对高百分比(85%~100%)下的MCP计算结果影响显著,而FKE则能较好地控制极端点的影响;(3)FKE估算的家域外形复杂、计算结果受平滑度系数设置的影响显著。因此,我们建议在研究领域行为时同时使用FKE和95%MCP两种方法。当位点空间分布较理想时,FKE能够得出更为准确的面积估计,而MCP则因其通用性,使得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之间更具有可比性。 为了研究食物对藏狐家域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我们在石渠县俄多玛乡无线电遥测了5只藏狐(♂2,♀3)的活动,并根据获得的216个活动位点计算了它们的95%MCP家域面积;同时,我们用痕迹样线法调查了该区域内藏狐的主要食物--高原鼠兔的丰富度。结果显示,5只藏狐的95%MCP家域面积从0.67-11.59km2不等,平均为4.64±4.17km2。其中雄性的家域面积均比雌性的家域面积大。每只藏狐与其它个体的家域范围均有重叠现象,共形成3块重叠区域。研究期间共调查样线12条,总长度29.8km。根据研究需要将研究区域划分为研究区、藏狐家域、藏狐家域重叠区、藏狐活动痕迹区4种类型。上述不同区域按鼠兔密度平均值高低依次是:藏狐活动痕迹区((x)=8.09±5.12)>藏狐家域重叠区((x)=8.06±4.14)>藏狐家域(x=7.05±4.18)>研究区(x=6.43±4.71)。其中,藏狐家域内的鼠兔密度显著高于研究区内的鼠兔密度(Mann-WhiteyUtest,Z=-5.673,P<0.001);家域重叠区的鼠兔密度显著高于藏狐家域内的鼠兔密度(Mann-Whitey U test,Z=-3.152,P=0.006);活动痕迹区的鼠兔密度显著高于藏狐家域内的鼠兔密度(Mann-Whitey Utest,Z=-3.002,P=0.011);但藏狐活动痕迹区与家域重叠区的鼠兔密度无显著差异(Mann-Whitey U test,Z=-0.512,P=0.574)。藏狐的家域范围和活动区域对食物均有显著的选择性;食物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藏狐对食物资源的选择性利用是导致家域重叠的重要因素。 2009年8-9月我们在石渠县俄多玛乡用无线电遥测的方法监测了藏狐(1♀)的昼间活动节律,并着重探讨了气温和鼠兔活动强度对藏狐昼间活动节律的影响。将昼间12h按照2h的间隔划分为6个时间段,结果表明:藏狐在昼间6个不同时间段的活动节律有显著性差异(Chi-Square test,df=5,P<0.05),其活动高峰集中在9:31-11:30、9:31-11:30和17:31-19:30三个时间段。9:31-11:30、9:31-11:30和17:31-19:30三个时间段的藏狐活动均显著高于7:30-9:30、13:31-15:30和15:31-17:30三个时间段。在昼间12h中,高原鼠兔遇见率和遇见数量最高的是7:30-9:30,遇见率和遇见数量最低的是15:31-17:30。Kruskal-Wallis检验6个不同时间段之间差异不显著(Kruskal-Wallis test:H(5,n=44)=3.744,P=0.587),说明高原鼠兔在昼间不同时间段持续活动。昼间的藏狐活动节律与高原鼠兔活动节律无明显相关性(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0.143,P=0.787),鼠兔活动节律对藏狐活动节律无显著影响;昼间6个时间段的温度数据之间有显著的差异(Kruskal-Wallis test:H(5,n=348)=224.727,P<0.001)。昼间平均温度最低的时段是7:30-9:30,最高的时段是15:31-17:30。藏狐昼间活动节律对温度变化的选择呈非线性关系(Quadratic curve regression,r2=0.58,P=0.272)。在昼间随着温度的上升,藏狐的活动率逐渐增加,当温度达到一定高度后,藏狐的活动率便逐渐降低。在温度适中的9:30-11:30,藏狐的活动率最高;在温度偏低和偏高的两个时段(7:30-9:30;15:31-17:30),藏狐的活动率较低。藏狐活动最适宜的温度为10~16℃。这可能是藏狐为了减少能量消耗而采取的最佳捕食策略。

刘晓庆

展开 >

藏狐 家域估算 家域特征 活动节律 犬科动物 捕食策略

硕士

生态学

王小明

2010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

Q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