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旅游场域中的纳西族东巴艺术变异研究
旅游场域中的纳西族东巴艺术变异研究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本文以“艺术人类学”与“旅游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以大研古城纳西东巴艺术的变异为个案,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框架下着重探讨旅游场域对民间艺术产生的影响,进而探求因旅游开发所触发的当代中国边缘族群艺术变异所带来的民族艺术变迁趋势和后果。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说明本文的理论背景及理论创新所在。在对“艺术”概念的梳理上强调人类学视野中两大领域对艺术研究的特点、重点和趋势,并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对问题和研究状况进行学术综述和分析,进而说明研究的理论背景和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他者”眼中东巴艺术的渊源与变迁。从“前旅游”的视角看“前艺术”。在艺术的萌芽和形成阶段,“诗乐舞”三位一体是其主要特征;而通过宗教文化交流与传播以及古代旅游民族志的描绘则体现了艺术与宗教、民俗的混融关系。第三部分“东巴文化”视野中的东巴艺术建构。“东巴艺术”在“文化热”的语境与社会环境下逐渐得以呈现,在学术的建构过程中分化出了艺术的门类,每一种门类都体现了较强的艺术审美取向。第四部分大研古城旅游场域的出场与分析。从旅游开发的现代语境中探讨东巴艺术的出场,并在对旅游场域的特点、结构分析中指出现代旅游场域催生了以东巴艺术为象征的艺术场域的形成。第五部分“旅游场域”触发的东巴艺术变异。指出进入旅游场域的东巴艺术类型,并对东巴艺术的变异特点进行了分析,进而挖掘东巴艺术变异的深层机制。强调指出在当代全球化和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东巴艺术”已变成来自“第四世界”的“少数民族旅游艺术”。第六部分结论与讨论。从东巴艺术的历时变迁过程中指出对“艺术”的认知是一个文化建构的过程,而艺术的概念和内容也是一个持续开放的过程,并指出“后旅游”中“后艺术”的存在可能性,而且还有不断变异的趋势,“艺术”是一种“美”的语言,它不仅表达着一个族群的社会文化心理,更在现代旅游开发进程中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变迁。本文在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东巴艺术的历时梳理和详细分析后,以开放的视角对纳西族东巴艺术整体的渊源、形成、发展、变迁、变异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东巴艺术已成为旅游开发中纳西族文化变迁最明显的文化表征之一。反之,透过东巴艺术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到艺术与人类生活的重要关联性,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学视野中对“人”及其创造物——“艺术”的研究旨向,充分显示出人类学的人文关怀情结。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光映炯
展开 >
关键词:
旅游场域
东巴艺术变异
文化表征
民间艺术
边缘族群
授予学位:
博士
学科专业: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导师:
黄泽
学位年度:
2010
学位授予单位:
云南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F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