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围内的森林退化已是一个十分严峻的事实,因而成为21世纪全球环境发展的七大难题之一。全球性森林退化(forest degradation)引发的各种环境危机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子。近代森林退化主要是由于过度干扰造成的,尤其是来自人类的过度干扰,其中,森林过度采伐或毁林是最主要的干扰。森林衰退即林木衰退,是森林退化的一种形式,一般认为,森林衰退源于多种胁迫对林分的作用,其表现为森林(树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生理机能下降、生长发育滞缓或死亡、生产力降低以及地力衰退等状态。位于辽宁省鞍山市的千山风景区近年来明显发现有以油松为主的部分树木表现出枯死、枯萎或长势不佳的现象,其林木衰退迹象己十分显露。鞍山市千山风景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内林木茂盛、植被覆盖率在95%以上,其中松树占林木植被的40%,百年以上的古松万余株。千山古松主要是油松,是千山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着的古董,是大自然赋予千山的无价之宝。千山风景区内的古松历经百年沧桑,在1995-2006年间,由于气候变化及游客数量的增加,使地被与土壤结构遭到破坏,松树松势衰弱,病虫害严重。据初步调查,油松落针病、松梢螟、日本松干蚧、吉丁虫、天牛等发病率在63%以上,目前已有蛟龙松、醒了松、古城迎客松、无量观丹风朝阳松等30余株古松树病危,开展古松复壮研究并遏制千山风景区内森林衰退的趋势己迫在眉睫。 自20世纪50年代,关于森林衰退研究就得到国内外的重视,并在森林衰退的机理、评价方法以及衰退的防治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迄今为止,仍有很多方面不能满足森林衰退或退化整治的需要,世界范围的森林衰退仍在加剧。森林衰退具有复杂的无序性,它起源于多种胁迫对林分的作用。 事实上,林木衰退是内部或外部环境作用后的一个响应,要寻找林木衰退的内在原因,必须分析植物群落演替的驱动力及其作用过程。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证明,植物群落作为生态系统的生命部分,其结构及动态变化主要受生境控制。植物地境作为生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植物生存繁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源和活动空间,更重要的是,植物的许多形态学特征和生理行为(如植物的遗传、变异等)及植物群落时空结构特点(如群落的空间结构、稳定性、演替及特种的多样性等)产生的原因都有可能通过地境的结构分析获得重要的信息和得到部分解答。因此,地境结构的系统分析也应作为植被群落演替或林木衰退研究的重要手段。 本文主要是针对鞍山市千山林区出现部分林木尤其是松树衰退死亡的状况,从地境的生态地质学意义及光照、水分、温度、土壤、大气、地形等环境因子上去探究与林木生长状况相关的影响因素。在综合考虑该地区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地理条件如坡向、高程等因素的情况下,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作初步研究,试图结合生态地质学背景及地下微生境信息来查明影响油松生长甚至导致松树死亡的原因,最后对植物地境在植物生态环境中的研究意义及实践价值作一定的探讨。通过对植物结构特征和形态学特征及其地境结构的调查与分析,揭示了研究区的生态系统特征,查明了生态系统内部作用、病虫害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因子协迫作用为松树枯死主因。此次研究首次结合生态地质学背景及地境结构表现特征来分析林木衰退的机制,为研究森林退化或树木枯死作了新的尝试,同时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将会对林区的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提供依据,对改善林区森林生长状况,遏制林木衰退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