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弗朗索瓦·于连研究

弗朗索瓦·于连研究

扫码查看
弗朗索瓦·于连,当代法国学者,他因比较文学和比较哲学研究而闻名于世。他精通古希腊哲学和中国文化,具有中西方双重的精神体验。作为当代法国乃至全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他的中国思想研究、比较文学及比较哲学研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论争。然而,面对强有力的挑战和质疑,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立场,正如赵毅衡教授在《争夺孔子》中所说:“如果我是于连,我会心中窃喜”。正因为引起普遍争议,才证明他的研究触及到了传统研究以及当代研究的某些最坚硬的症结所在,他的策略就是一种精神叛逆或者文化冒险。正是这种逆向的创新拓展,才使得于连的思路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术现象而值得深入研究。 本论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是前言,前言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于连的两个学术困惑或研究动机,继而阐发了他在西方的学术地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最后交代了该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策略;第二小节是对于连的介绍,勾勒了于连其人其事及其学术兴趣、文化背景和在中国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于连的思想对当下中国的意义所在。 第二章主要交代于连思想体系的中西文化渊源及其整体性的理论框架。第一小节从西方文明的现代性危机开始论述,主要从信仰价值、意识形态、解构思想三方面分析西方思想的病态性症候;第二节主要讲中国传统思想的话语危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五四运动的思想革命、中国文论的西化之路、失语症与话语重建,通过三个方面总结出中国文化与文论目前所存在的重大前沿理论问题;第三节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的认同危机,主要从中国形象的误读、文学翻译的问题、译介学的创造性叛逆三个方面分析了在中西文化对话交流过程中所存在的文化误读及其大致出路。这三个方面从纵向历史和横向的视域勾勒了于连思想的总体背景。 第三章主要围绕中西思想意义策略问题而展开论述,尤其是在西方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下阐述中国文论话语的异质性所在。第一节主要关于中国语境中迂回的必然性、迂回对西方直接思维的参照性、诗与风作为迂回形式的优先性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迂回作为一种意义策略在中国的发生、发展及其主要体现形式,同时把它与西方的意义策略进行对比参照;第二节在第一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和,阐述了迂回与中国的战争艺术、比兴与中国诗歌的美学传统、春秋笔法与中国的叙述模式这样三个问题,主要分析了以间接迂回作为进入手段是如何体现在中国的战争艺术、文学艺术乃至政治艺术中的;第三节将迂回这个论题在第二节的基础上进行聚焦收拢,从“言意之辩”进入中国思想中的意义策略问题,主要分析了儒家、道家、佛家的迂回观念。这三个小节详细论述了中国在艺术和意义领域的间接性迂回策略。 第四章谈论中国文论话语的智慧性问题,认为中国文论话语用“无意”、“变通”、“中庸”、“模糊”等方式来体现智慧,也分为三个小节展开论述:第一节论述变通与中国文论话语的意义生成模式,主要分析了智慧与哲学的差异,为什么变通与中国文论话语内在相连,以及怎样使得中国话语模式具有智慧性的特征三个问题;第二节分析了中国文论中的中庸与智慧规则,正因为保持了话语的中庸,才使得中国文论话语具有了悬置的特征,它远离了确定性,而且也使得中国文论话语并不具有一个非常确定的意义;第三节研究中国文论话语在智慧领域的具体形式,主要是从显与隐、无与有、是与若等方面分析了这些形式和观念是如何体现中国文论话语的智慧性的,以及“模糊”又是怎样让一切可能性敞开的。这三节把儒家的“无意”、道家的“无言”以及佛家的“无有”融会贯通,相互阐发,最终把“中庸”、“无无”、“变通”视为中国话语与西方话语最大的异质性所在。 第五章研究中国文论话语的道德性,把视域从智慧性转向了道德性。事实上,西方话语受到哲学的很大影响,然而,影响中国文学与文论的话语体系的却是伦理学。那么,伦理学怎样塑造了中国话语的异质性呢?第一节主要分析良知的起源及其展开之域的诸环节过程,同时论述了作为良知的高峰体验的怜悯;第二节在良知的基础上深入到中国伦理学的关键范畴,即“礼”与“仁”,并把“仁”放在西方背景下的法律、宗教之框架下来进行比较和解读,继而认为西方的宗教和法律都具有命令式和规范的色彩,对行为和精神都是“必需”的,而“仁”则是在法律与宗教这样两个必然性的极端之间迂回和持中,它是“应然”而不是“必然”的,“仁”影响了中国话语的意义取向。因为它没有确立这样一个严格的价值体系,它只是确立一些应然如此的模式和可能性,在这些模式和可能性之中,隐藏着一些暗示,中国话语也按照这种方式运作,例如中国文学注重提供暗示而不是命令和安排;第三节把天与上帝、圣道与公道、良知与良为进行了比较阐释;这三节从最深层的角度理清了中西方话语在道德领域的异质性。 第六章研究文学和艺术领域中国话语的无关性。第一节从裸体这个艺术形式开始,切入到中西方从哲学到艺术上的一个无关性特征,把裸体视为一个文化符号来进行分析,从一个“裸体”的面扩展到一个思想空间;第二节分析了在文学和哲学领域中,中国是如何用“道”回避了形而上学,继而拥有了自己的一套意义生成方式和话语规则的;第三节总结了为什么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逻各斯、上帝、裸体、本体论、法律等形式,正是因为中国文明绕过了西方文明的影响,才具有了这样的“无关性”,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这种“无关性”作为一种新的比较文学和比较哲学的形式呢?为什么比较必须建立在类同性之上呢?所以,本文最后论述了中国话语的这种无关性如何形成独特的关联域来实现中西思想的双向还原和互补对话。 第七章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了一个大致的总结,将于连的思想贯通到当代中国的一些学术前沿课题之中,照应在前言之中所引出一些学术困惑和研究动机。第一节分析了失语症的终极根源,其中之一是中国思想革命引起的文化断裂,另一个是西方化的困难,而解决这个病症的重要思路就是对中国思想进行现象学还原,继而以中国文论为例阐述了如何实现中国文论的中国化道路;第二节清理了中国比较诗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从学科史的角度分析了比较文学当下所存在的问题,继而把于连的“无关性”与曹顺庆教授的比较文学变异学进行比较,最终认为,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下必然导致异质文明的思想同化和异化,从而用话语霸权来扭曲异质文明,曹顺庆教授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与于连的无关性所共有的重大突破就在于,要首先肯定异质文明的无关性和自主性而不是忽视或拒绝这些不可通约的结构性差异,然后,在这个基础性原则上进行互释互补。因为比较的目的不在于比较,而是跳出自身文明,从另一个完全无关的文明体系之中来反思和重建本土文明。

王超

展开 >

迂回 间接性 无关性 变异学

博士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曹顺庆

2009

四川大学

中文

I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