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广东常绿阔叶林结构与多样性的地理梯度研究

广东常绿阔叶林结构与多样性的地理梯度研究

扫码查看
大尺度生物地理梯度格局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一直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并已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但是,中小尺度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及其随地理梯度的变化规律则因地域及群落的特殊性而未能得到充分揭示。中小尺度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的地理梯度格局能很好地反映群落空间异质性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因而对于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某一区域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广东省内从南到北选择不同水平梯度的常绿阔叶林样地进行调查,分别为东莞清溪森林公园、帽峰山森林公园、陈和洞自然保护区、长潭自然保护区、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和南岭自然保护区,每个样地1hm2,共6hm2。以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的ANOVA)单元统计分析以及多响应置换过程分析(Multi-Response Permutation Procedures,MRPP)和指示种分析(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ISA)等多元统计方法,揭示广东省内常绿阔叶林群落随水平地理梯度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及多样性变化格局。主要结论如下: ⑴广东6个1hm2常绿阔叶林样地共有维管植物136科320属610种,其中野生珍稀濒危及保护植物13科17属17种。调查群落中共有种子植物119科297属573种,纬度低的群落物种科、属、种数相对较高。对不同群落属的地理成分分析显示,广东常绿阔叶林热带性明显,但也有一定的温带成分,从南至北群落中温带区系成分逐渐增加,如东莞清溪等群落优势种组成以热带分布为主,至车八岭和南岭,杜鹃属的毛棉杜鹃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石壁杜鹃Rhododendron bachii、松属华南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等温带区系成分物种已占据一定比例。 ⑵在地理梯度格局上,不同群落乔木层频度级和林下植被生长型比例有所变化,但群落结构特征表现较为一致。6个群落的立木多度均能用对数级物种-多度分布模型得到较好拟合结果,立木个体的径级分布呈现明显反“J”形,各径级物种数及其占该群落总种数的百分比均随径级增加而减少,但在20~30cm和30~40cm径级范围内有一个平缓阶段。垂直结构的高度级则表现为单峰分布,群落立木高度级个体数百分比、物种数及其百分比均表现为以5~10m高度级为峰段的单峰分布。 ⑶各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值有所不同,低纬度的东莞清溪和帽峰山群落宽度值范围多在0.5~0.8,而高纬度的长潭和车八岭群落中物种生态位宽度值多在0.8~1.0范围,且高纬度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重叠值小于低纬度群落。6个群落优势种群分布格局均表现为聚集分布(V/M>1),但不同优势种群落聚集程度有所不同。 ⑷MRPP对6个群落的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乔木还是林下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分布均有显著差异。从指示种来看,不同群落林下植物指示种的数量远远高于乔木,林下物种对环境的变化更敏感。天料木Homalium cochinchinense、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aeus是东莞清溪群落显著指示种;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是车八岭林群落的显著指示种;华南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是南岭群落的植物指示种。 ⑸群落α多样性结果显示,不同森林类型乔木层和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差异均极显著(p<0.001),且群落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表现出一定的经、纬度地带性,均匀度所表现的经、纬度地带性不明显。群落间β多样性分析表明,不同森林类型间乔木群落相似性无明显规律,但林下植被表现为同纬度群落间相似性大于不同纬度群落。

李镇魁

展开 >

常绿阔叶林 森林群落 林相结构 植物区系

博士

植物学

苏志尧

2010

华南农业大学

中文

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