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典型流域冰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典型流域冰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扫码查看
冰川径流及其影响研究是科学界和水资源管理部门长期关注的重要领域,也是国际关注的焦点。本文应用构建的概念性冰川径流模型,模拟了中国西部两个典型流域(阿克苏河流域科契卡尔巴西冰川和长江源区)冰川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定量评估了两个典型流域冰川径流对流域水资源、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为揭示气候-冰川-水文之间的定量联系、进一步深化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机理及影响的科学认识奠定基础。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气温、降水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应用构建的概念性冰川径流模型模拟了阿克苏河流域科契卡尔巴西冰川和长江源区冰川径流的变化趋势。在科契卡尔巴西冰川,模型模拟效率系数(NSE)和效率系数平方根(NSE.SQR7)分别为0.88和0.87;在长江源区,与冰川储量减少而增加的冰川融水量相比,概念性冰川径流模型模拟冰川融水总量的相对误差仅7%;总体上,概念性冰川径流模型能够模拟出西部典型流域冰川径流的变化过程,其模拟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2)基于ReCM2区域气候模式预估的2xCO2下气候情景,分析了科契卡尔巴西冰川区冰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发现:气温上升2.7℃、降水不变时,冰川径流显著增加,与目前气候状况下的冰川径流相比,增加32.4%;气温保持不变、降水增加25%,冰川径流变化不显著,仅增加2.9%。由此可见,在科契卡尔巴西冰川,冰川径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为迅速,而对降水增加的响应相对较弱,气温影响是该流域冰川径流变化的主导因子。此外,由于冰川消融区表碛的存在,导致最大冰川消融量出现在海拔3800 m左右。如果冰川消融区没有表碛覆盖,冰川径流量增加35%。 3)长江源区自小冰期以来,尤其是过去的几十年中,冰川总体呈退缩趋势,但也有部分冰川呈现前进趋势。以沱沱河流域为例,该流域冰川在1968/1971-2001/2002年的数十年间缩小的冰川面积占1960s相应总量的3.2%;冰量减少量相当于54.6×108m3 w.e.,年均减少1.8×108m3 w.e.。 4)在长江源区气候变暖、冰川萎缩的背景下,运用概念性冰川径流模型估算了长江源区40多年来冰川径流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近40余年来冰川径流持续增加,为整个源区提供了540.1×108 m3的水资源,相当于长江源区(直门达站)河川径流总量的11%,尤其1990s以来,冰川径流补给比重上升至17%。作为长江源头的沱沱河流域,近40多年来,冰川径流对该流域河川径流的调节能力逐渐加强,1990s以来,冰川径流对河川径流的补给比例达到了47.4%;与1961-1990年间相比,1990s以来沱沱河流域河川径流增加了9.4%,其中河川径流增加量的2/3来源于冰川径流补给。由此可见,冰川径流的持续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长江源区近期河川径流减少对源区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5)由ECHAM5/MPI-OM模式预估的2001-2050年间长江源区气候变化情景可知,21世纪前50a长江源区气温显著升高,与1961-1990年相比,A2和B1情景下源区平均气温分别升高0.45~2.25℃和0.31~2.20℃;相反,源区降水减少年份偏多,与1961-1990年间相比,A2情景和B1情景下年降水量变化分别为-17.2%~21.8%和-20.2%~19.4%。 6)随着长江源区的持续升温,到2050年长江源区各流域冰川将处于不同程度的退缩,源区部分海拔高度冰川将消亡。与1999-2002年间相比,到2050年长江源区冰川面积和储量将分别减少8.4%和11.1%左右。基于ECHAM5模式预估的A2和B1排放情景下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应用概念性冰川径流模型预估了长江源区2001-2050年间的冰川径流变化趋势,结果发现:A2和B1情景下冰川径流增加显著,分别增加29.2%和29.8%;同时随着升温的影响,冰川消融期延长,冰川产流时间也相对增加。

张勇

展开 >

冰川径流 气候变化 响应机理 数字高程模型

博士

自然地理学

刘时银

2009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文

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