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fiscal decentralization)是指征税权和支出权向下级政府的下放,或者说让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程度的财政自主权。从1978年我国开始推行以“分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财政体制改革,这项改革触动了中央与各级地方之间的财政管理体制,从总体上看是一个分权化的过程。随着改革的渐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逐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分权关系,这一关系在分税制实施后得到进一步强化,我国的经济也持续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财政分权化改革并不彻底,带有明显的过渡阶段性质,带有行政权力推动的痕迹,如何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曾经高度集权并且依然处于体制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政策导向含意。其次,当今以分权为主要特征的“地方化”已经和经济全球化一同成为影响21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两股潜在力量,在此情况下弄清楚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涉及到是否要将财政分权改革推进下去这样一个对改革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所以,对财政分权改革与我国的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客观的必然联系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必须予以认真的回答。再次,从理论上讲财政分权有助于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所以不少学者认为财政分权是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然而,与财政分权相伴随而来的外部性、规模不经济和收入再分配等方面的问题也有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即使是在理论层面上,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也是不确定的,具体到某个国家、某个时期的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则更是不确定的,需要进行实证检验。 经济学界对财政分权的研究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但是综合国内外重要文献来看,对财政分权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呈现百家争鸣的状况,尚没有统一的结论。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本文选择以“财政分权的经济效应”作为研究主线,在归纳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着眼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探讨,就可收集的数据对事实作一些描述,建立一个计量模型分析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用计量手段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并结合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就进一步的研究做出展望。 本文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重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首先结合我国财政分权改革的实践,分析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重要性,接着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是财政分权理论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综述,共分为三节。第一节先从总体上对财政分权理论简要介绍,并对我国从1950年开始至今的财政分权改革过程进行概括,从纵向上分析我国财政分权历程;第二节是国内外对相关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就本人可搜集的资料来看,无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也无论研究对象为国外还是中国的实例,都存在着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和无明显作用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第三节是对此问题为何存在争议的解释和评价,正是由于财政分权衡量指标的选取、模型控制变量的不同、研究样本的差别及不同国家经济体制的差异造成了研究结果的不统一性。 第二章是从理论上分析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以便为后文的实证分析打下理论基础。第一节分析经济增长对财政分权的作用机制,分别从收入需求效应、中间需求效应和政府供给效应上来说明经济发展如何可能影响财政分权;第二节则反过来,研究财政分权如何对经济增长产生可能性影响,主要分为三个途径:即效率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政府的制度环境机制。由于其中涉及到数量公式的推导,相关符号问题的确定也就为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结论的不统一找到了理论溯源。 第三章从定量角度分析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涉及到计量模型的选取和数据的搜集与分析。由于学术界对此问题尚无定论,本文也只是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在财政分权指标的选择上采取了地方财政支出与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这一较为普遍适用的指标:模型的建立也借鉴了使用较多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此为基础进行计量分析。本章首先进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财政分权从1994年后开始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之后对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进行相关性分析,由于结果不显著近而得出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可能存在正效应也可能存在负效应这一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结论,并在此分析基础之上求得我国财政分权的理论合理区间。本章内容主要采用计量的方法,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用26个省级面板数据进一步研究财政分权与我国区域经济的关系。最后,在存在一个最优分权度的前提下,对我国今后的财政分权改革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第四章是本文的结论及对研究的进一步展望。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是有影响的,但是这种影响作用不一定为正,可能存在正负两方面的结果。理论上存在一个最优的财政分权度,只有在这个范围之内才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作用。我国财政分权改革不彻底,区域差距较大,因此今后的改革应注重各方面关系的协调,使财政分权更加完善,向最优化迈进。 鉴于以往的文献都承认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具有相关关系,但由于各种文献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针对不同的国家进行实证分析。所以,财政分权到底对经济增长是否具有明显的作用,是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尚无统一定论。由此,本文针对我国财政分权的实例提出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思路,即认为财政分权对于经济增长可能同时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因此,理论上应该存在一个最优的分权程度,在这个最优分权度上,中央和地方财政进行合理分配,对经济增长具有最优的促进作用,否则,财政分权过度,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阻碍作用。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的研究建立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对国外的研究成果及国内的现状作了介绍、分析;然后对国内情况作出了理性的判断,并对今后的改革方向提出了政策建议。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方法。对已有研究成果作出客观评价,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此外,从历史的角度对我国财政分权的情况整体把握,为我国今后的改革提供历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