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座草Boschniakia himalaica Hook.fet Thoms.为列当科草苁蓉属植物,寄生草本,生长在海拔2200~4600米左右的高寒山区灌丛中或林荫下,产于我国西藏、云南、四川等地。全草入药,性温,味涩、微苦,有理气止痛、止咳祛痰、消胀健胃之效。民间主治胃痛、腹胀、跌打损伤、月经不调、风湿关节炎、草乌中毒、血吸虫病等。外用治腮腺炎。 本文通过对丁座草块茎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提取,采用色谱、波谱等手段不断的分离与纯化,得到的13个化合物,鉴定9个化合物的结构。利用波谱解析及理化性质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分别为齐墩果酸(1)、熊果酸(2)、3β-乙酰熊果酸(3)、3β-乙酰氧基-熊果-28-13-内酯(4)、3β-乙酰氧基-11α,12α-环氧-14-乙基-熊果-28,13-γ内酯(5)、3β-乙酰-12-en-10-乙基-熊果素(6)、3β-乙酰-12-en-10-乙基-熊果酸(7)、3β-乙酰-12-en-10-异丙醇-熊果酸(8)、(+)-松脂素单葡萄糖苷(9),化合物5、6、7、8为从本植物中首次分离。结合有关文献,在所分离得到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基础上,找寻相关结构的共性的特点,概括归纳了五环三萜中齐墩果烷与乌苏烷型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图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用于非全分离体系中多化合物存在条件下的结构解析。 本文以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活性实验为例,对丁座草中标示性化学成分:3β-乙酰熊果酸、3β-乙酰氧基-熊果-28-13-内酯、(+)-松脂素单葡萄糖苷进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此类化合物具有拒食活性。通过文献查阅与总结,从减少或抑制虫类蜕皮激素的角度说明丁座草可能具有的抗虫以及杀虫作用,同时与丁座草的传统功效中治疗血吸虫病方面进行相关。并且根据文献整理,通过丁座草中含有的熊果酸及齐墩果酸所具有的现代药理试验,与丁座草用于民间治疗胃痛、腹胀、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炎、血吸虫病等方面进行相关,验证了丁座草的传统功效。同时在中医药传统理论指导下,根据熊果酸及齐墩果酸的其他药理作用与扶正培本,疏肝理气,治疗瘿瘤疮痈等中医药传统功效相关联,扩大丁座草在治疗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以及降血脂和抗氧化作用方面用药范围的可能性,为丰富以及进一步深入研究丁座草的传统功效提供导向与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