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80%的盐碱荒地分布在银川平原,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规模化开发,而且威胁着区域生态恢复与重建。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之际,银川平原盐碱荒地改良利用模式的提出对恢复西部植被、维护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文在对银川平原盐碱荒地类型分类分析的基础上,以筛选合适的盐碱荒地专用改良剂为突破口,在宁夏银川艾依河绿化带、平罗西大滩、惠农礼和等地,开展了培肥、实时田间水盐调控、进行耐盐碱植物品种配置和乔灌草有机结合等试验研究,提出了盐碱化、碱化、盐化三种盐碱荒地类型的恢复模式,为银川平原盐碱荒地改良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首先,全面分析了各种盐碱荒地的形成机理,并划分了盐碱荒地类型。根据银川平原盐碱荒地植被和盐碱土壤理化性质,结合盐碱土划分标准,将银川平原盐碱荒地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碱化草甸土,土壤全盐含量小于4g/kg,PH值大于9,碱化度大于25%;(2)盐化沼泽土,土壤全盐含量大于8g/kg,土壤PH值小于8,碱化度小于15%;(3)盐化草甸土,土壤全盐含量为4-8g/kg,PH值为8-9,碱化度为15-25%。 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盐碱荒地或同一类型不同重度盐碱荒地进行改良试验,构建了不同类型盐碱荒地的改良模式。研制了盐碱荒地专用改良剂、培肥和优势植物品种配置方案;提出了一种以改良物+黄沙+有机肥+无机肥组合,通过田间水盐调控来洗盐排盐、防止返盐,实现盐碱荒地改良的技术模式。盐碱荒地改良技术模式栽培下指示作物成活率达到95.0%以上,较传统改良方法(有机肥+无机肥组合)栽培指示作物成活率提高50%以上。 再次,针对银川平原盐碱荒地类型特点,提出了三种乔灌草结合模式和区域植物格局配置方案,使盐碱荒地植物实现了合理配置。三种乔灌草结合模式包括杨树+马莲、杨树+枸杞和杨树+紫穗槐。实验结果表明,以上三种模式植物成活率均可达到86%以上。 盐碱荒地改良模式(化学措施+物理措施+生物措施+水利措施等),突破了传统的依赖工程措施或物理措施改良模式的误区,解决了盐碱荒地改良过程中由于措施单一,方法过于简单等导致改良出现反复的问题,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过筛选合适的盐碱荒地改良剂、培肥补缺养分、进行水盐调控、盐碱地设施育苗等关键环节,突破了常规盐碱地改良模式,使具有较高地下水位的银川平原盐碱荒地达到了改良,当年见效,具有明显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