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于涡度相关法的典型荒漠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及动态模拟

基于涡度相关法的典型荒漠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及动态模拟

扫码查看
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所引发气候变化的加剧,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尤其是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变化以及碳源、碳汇的评价备受关注。涡度相关法是目前测定地-气间CO2交换最好的方法之一,但是该技术应用于荒漠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研究较少。因此用涡度相关法研究荒漠生态系统碳循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涡度相关法的数据处理理论为基础,对原始湍流数据(10Hz)进行处理,并通过坐标旋转、虚温的侧风修正和WPL校正(Webb-Pearman-Leuning Corrections)等修正,夜间数据的质量控制与评价、通量数据的插值等过程,最终估算荒漠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yProductivity)。同时进行通量贡献区的分析,涡度相关仪测得的通量值所代表的通量贡献区范围,对于通量观测塔的选址、仪器的安装高度以及通量观测数据有效的质量控制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用BIOME-BGC模型模拟该荒漠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值,并用涡度相关估算的GPP值进行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 (1)2011和2012年研究区生长季的GPP、Reco、NEE总量分别为:141.79 gC/m2,66.86g C/m2,-74.94g C/m2和131.60g C/m2,72.71 gC/m2,-58.89g C/m2。 (2)该荒漠区在大气稳定条件90%的通量贡献区最远可以达到686.40m,通量贡献函数最大点的位置在162.50m; (3)大气稳定时各风向的通量贡献区范围在生长末期均达到最大,生长初期和中期的源区变化受到各风向风速和植被下垫面的影响而有差异;大气不稳定时不同生长时期各风向通量贡献区没有固定变化规律; (4)通量源区大约有58.71%的信息来自于荒漠区通量观测塔西南至西北方,整个生长季生长末期通量贡献最多,所占比例为40.16%。由FSAM模型测得的通量贡献区范围可以较准确地反映荒漠生态系统下垫面的通量信息。 (5)BIOME-BGC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荒漠生态系统的GPP值,降雨量是影响荒漠生态系统GPP变化的主要因子。

周琪

展开 >

涡度相关法 荒漠生态系统 碳通量 动态模拟

硕士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王权

201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文

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