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桉蝙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

桉蝙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

扫码查看
桉蝙蛾(Endoclyta signif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蝙蝠蛾科(Hepialidae),为2005年在广西和广东新发现的一种危害桉树生长的蛀干性害虫,主要危害1~2年生速生桉人工林,是危害速生桉人工林较为严重的害虫之一。目前,广西玉林、北海、桂林、南宁、梧州、贺州、崇左等地均有发生,且防治十分困难。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研究了桉蝙蛾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旨在掌握桉蝙蛾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交配行为、发生规律、种群分布和发展动态,为该虫的进一步的监测预报和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1.桉蝙蛾卵呈圆形或近圆形,直径0.5~0.6mm,表面光滑,初孵幼虫体长1.90~2.26mm,头宽0.32~0.39mm,老熟幼虫体长72.42~98.84mm,头宽7.08~9.98mm。 蛹长42.64~73.66mm,宽7.90~11.02mm,体重0.739~6.977g;雌雄蛹的腹部末端形态区别明显,其它形态指标区别不明显。 成虫有黑色和褐色两种色型,数量比为1:1。成虫体长46.71±8.99mm,体宽7.43±1.41mm,前翅狭长,长为43.53±7.62mm,长宽比为3:1;后翅长35.33±5.58mm。雌虫的翅长比雄虫长。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桉蝙蛾触角丝状,长6.05±0.66mm。桉蝙蛾雌雄个体的触角长度差异不明显,但雌虫触角柄节长度、梗节长度、鞭节长度比雄虫长。 2.桉蝙蛾1年1代,12月中旬开始越冬,次年2月底开始活动,至3月上旬化蛹,蛹期一个月,4月上旬开始羽化并交配产卵,卵在常温下发育一个多月,5月中旬开始孵化出幼虫,幼虫期10个月左右。 3.桉蝙蛾4月初开始羽化,4月中旬达到羽化高峰。雄虫比雌虫提前3~4天羽化,且雄虫数量比雌虫大,雌雄性比为1:1.43。在一天内,成虫羽化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17:00~18:59之间,雌虫和雄虫的羽化时间没有差异。 4.通过Y形嗅觉仪对成虫行为反应进行试验,结果显示,桉蝙蛾成虫对同性个体有趋避反应,其选择率仅有16.67%,雌虫对雄虫没有明显的趋向性或趋避反应,其选择率为40.00%。雌虫性腺提取物对雄虫的吸引作用明显,雄虫对雌虫有很强的趋向性,其选择率达70.00%。 桉蝙蛾成虫对不同寄主植物表现出明显的选择行为,对巨尾桉的选择性较高,选择率为50.00%。 5.桉蝙蛾幼虫主要集中在树干基部危害,1m以下的树干基部幼虫数量最多,占总虫数达65.1%。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在调查的16个样地中有13个样地呈现出聚集分布,仅有3个表现为均匀分布。并且桉蝙蛾的聚集度随种群密度升高而变大,聚集原因为某些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昆虫本身聚集习性的作用结果。 6.桉蝙蛾危害程度,沟谷>下坡>中坡>上坡,以沟谷和下坡最为严重,幼虫密度最大,上坡位较轻。桉蝙蛾危害程度与林下植物多样性无关,而与林下植物中寄主植物个体密度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寄主植物越多,桉树林受桉蝙蛾危害的程度越严重。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次运用生物学、生态学和动物解剖学多学科知识,系统研究了桉蝙蛾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其发生危害与环境的关系,并对防治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于永辉

展开 >

桉蝙蛾 生态学特性 桉树 蛀干性害虫

硕士

生态学

庞正轰;杨振德

2012

广西大学

中文

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