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复合导管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复合导管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周围神经损伤在现代临床上极为常见,对于少量缺损可行断端无张力的缝合,对于较大范围的缺损自体神经移植仍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也是研究其他方法治疗周围神经缺损的“金标准”。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材料学及相关物理、化学方法的发展,利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已成为可能,也就是用生物或非生物材料制成的神经支架导管桥接周围神经损伤断端,为损伤神经再生提供再生通路。神经再生需要合适的促神经再生营养因子和引导环境,本课题研究生物可降解材料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BDNF)在周围缺损性神经损伤后再生的作用。将生物可降解性材料聚乳酸作为支架材料,BDNF作为促神经再生的营养因子,制备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复合导管,并对其进行了性能和活性评价,包括导管的表面形态观察、力学性能、亲疏水性、释药特性、释药活性及动物体内评价,为BDNF复合导管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课题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复合导管,并对导管进行了体内外评价。将复合导管浸入磷酸盐缓冲液中,观察浸入前后导管的表面形态变化。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考察其力学性能,接触角测试仪评价其亲疏水性,结果BDNF导管材料的拉伸强度为1.80 MPa,断裂伸长率为204.17%,接触角为65.4°。说明导管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亲水性。 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BDNF复合导管在释放液中6h,1d,4d,7d,14d,28 d,60 d,90 d时BDNF的含量,考察其释药特性。结果表明药物缓慢释放可达90 d,说明复合导管具有缓释性能。 利用BDNF对SH-SY5Y细胞的增殖作用来检测复合导管释放液中的BDNF是否存在活性。以空白培养基培养的细胞为对照组,分别将复合导管6h,1d,4d,7d,14d,28 d,60 d,90 d时的释放液与SH-SY5Y细胞共培养24 h后,加入MTT,通过酶标仪检测各组的吸光度值。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和释放液共培养的各组细胞的吸光度值均有增高,各组的吸光度值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BDNF复合导管在不同时间点释放出的BDNF是具有生物活性的。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自体神经移植组、生理盐水组、BDNF溶液组和BDNF复合导管组,每组六只。各组动物固定、麻醉后离断分别造成左侧10 mm的坐骨神经缺损。A组行自体神经移植,B、C、D组行外膜与导管的缝合。术后观察大鼠的大体行为,三个月后进行坐骨神经的电生理特性、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的测定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所有大鼠均存活,3个月后BDNF复合导管组再生神经通过导管,长入神经缺损的远侧端。电生理检测:BDNF导管组的潜伏期、波幅与自体神经移植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运动传导速度与自体神经移植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但优于生理盐水组和BDNF溶液组。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各组小腿三头肌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BDNF复合导管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萎缩程度最小,两组之间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BDNF复合导管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均表现出正常神经生长状态。以上结果表明BDNF复合导管能够有效促进神经再生,并显著优于不含BDNF的导管,更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苏欢欢
展开 >
关键词:
坐骨神经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复合导管
损伤修复
生物活性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药理学
导师:
徐风华、张丹参
学位年度:
2013
学位授予单位:
河北北方学院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R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