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中保存的品种(系)为试验材料,从花果形态、染色体倍性及DNA水平等多方面开展品种综合评价;同时利用这些品种按染色体倍性设计不同杂交方式和杂交组合,深入研究中华猕猴桃种内不同杂交方式和杂交组合的亲和性差异。通过对各杂交组合子一代染色体倍性进行鉴定,分析亲本和子一代倍性的差异,研究品种(系)的染色体倍性遗传方式,为下一步对这些品种(系)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杂交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本底资料和科学依据。 结果表明,参试的所有品种在花果形态、染色体倍性和遗传特征上均具有较高多样性水平。首先,品种的花果形态与其染色体倍性存在关联性,即各品种的初花期、花大小、雄蕊数和柱头数、果实成熟期、单果重、果面毛被、果肉颜色、果肉质地、果实维生素C含量、果实后熟天数及软熟时的果肉硬度等性状与品种的倍性有显著性相关;对相关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表明,品种按倍性相互聚类一起,且二倍体品种和六倍体品种间没有重叠,而四倍体品种分别与二倍体和六倍体品种均有重叠部分,说明四倍体品种是从二倍体品种到六倍体品种的一个过渡类型。其次,采用AFLP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各品种按倍性相互聚类,结果与采用花果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因而,各品种不仅在倍性水平,从形态特征到遗传组分皆呈现连续变异。 品种间杂交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杂交方式的亲和性与亲本品种倍性有显著相关性。当代座果率以跨倍性杂交方式显著高于相同倍性杂交方式,且父母本间倍性相差越大的杂交方式,其座果率越高;而每果实形成的杂交种子数、种子发芽率却是以相同倍性的杂交方式显著高于跨倍性的杂交方式。综合各因素,杂交亲和性最佳的方式是六倍体品种和四倍体品种间的正反交,而最差的方式是二倍体品种作母本的三种杂交方式2x×2x,2x×4x和2x×6x。而同一杂交方式下的不同杂交组合亲和性主要与父母本的品种有关,特别是母本品种,而父母本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与亲和性没有必然的联系。 应用流式细胞仪对杂交亲本和F1代染色体倍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的所有四倍体品种应属于异源四倍体,而参试的美味猕猴桃六倍体品种中有异源六倍体,如‘米良1号’、‘金魁’、‘金魁雄’和‘徐香雄’;也有复杂的区段异源多倍体,如‘新观2号’。异源多倍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子形成主要按二体遗传方式进行,而复杂的区段异源多倍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除按二体遗传外,还出现了四价体、五价体或二价体等其他配子,出现多体遗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