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和秸秆制备含硅有机复合肥,在实现合理利用废弃物的同时,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秸秆水解的初步试验中利用正交试验对秸秆的加入量、碱的加入量和加入的时机、反应时间等因素做了分析。实验表明水解率随反应时间、温度、加入 KOH量的提高而提高,H2O2的加入对秸秆的水解有利。 空白试验表明:在常温的生产环境下,秸秆中二氧化硅的转化率不会很高一般维持在3%以下。各种类型秸秆的转化情况差别不是很大。但在温度较高环境下的反应时,秸秆中硅的转化结果对于最终结果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在实际的结果中应该考虑秸秆中硅转化的影响。 在肥料的生产过程中,本文利用粉煤灰、煤矸石这两种固体废弃物料分别与作物秸秆反应。一系列正交试验表明:在粉煤灰肥料试验中,工艺对活性硅转化率也存在较大的影响,其中以粉煤灰、KOH、秸秆和H2O2同时加入反应效果最好,此时粉煤灰一开始就能够在 KOH的作用下发生反应而转化为活性硅;另外,由数据可知,H2O2对二氧化硅的转化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其加入的时机有待选择。反应时间对活性硅的转化率也存在影响。 在煤矸石肥料试验中,工艺流程对硅肥制造过程中煤矸石中硅的转化率影响最大,先水解对肥料中的总硅含量是有帮助的。反应时间对煤矸石中硅的转化率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时间最长时煤矸石中硅的转化率最高,但时间因素并不是呈现严格的规律性。煤矸石的粒度对活性硅转化率也存在影响,其中以粒度最细的反应效果最好。煤矸石的粒度对活性硅转化率也存在影响,其中以粒度最细的反应效果最好。 在高温试验情况下,随着温度条件的不断升高,实验中硅转化指标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