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鬼神形象一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并且贯穿于整个古代绘画的进程,是一种存在时间较长的绘画题材。在远古社会,先民们相信“万物有灵”的观念,不仅把太阳、月亮、风雨雷电、山川、河流当作神,甚至是各种植物、动物、微小的生物都当作神来崇拜。人们希望借助对神灵的崇拜,使自己的愿望和幻想可以顺利地得以实现,创造了丰富的神灵形象——图腾。神灵的图腾绘画有多种,最早的是动物形状,有鱼、鸟、蛙、蛇、鹿等;第二种是半人半兽的图腾,其身形是人首兽身,或是兽首人身,或是人身上有动物的某个部分;第三种是象征型图腾,动物的原形已经完全失去,图腾只是具有着象征的意义。到了东汉时期,古印度产生的佛教被传入了中国,隋唐时期更是到达鼎盛。这一阶段,中国美术中出现了大量以佛教信仰为主题的鬼神形象,最具代表的是石窟艺术。通过对石窟壁画中的神像的比较发现,神像的创造逐步被中国化,成为了更符合中国人观赏习惯的样式,并且与现实世界的人物接近。 鬼神绘画受到政治、宗教、文学等影响,成为了古代绘画中较为多见的绘画题材,且一直被保留了下来。后期的鬼神绘画为政治、宗教服务的地位逐渐削弱,成为文人画家们也喜欢描绘的绘画题材,借鬼神形象抒发个人情怀,画家们参照前人绘画的基本形式。其中,曹不兴、顾恺之、吴道子、石恪、贯休、梁楷对鬼神绘画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画家们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多姿多彩的鬼神形象,富于表现力……这些都颇具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