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针刺五泉穴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瘫痪的临床观察

针刺五泉穴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瘫痪的临床观察

扫码查看
目的 观察和评价针刺“五泉穴”对脑卒中肢体瘫痪急性期、痉挛期的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影响,验证此治疗方案的疗效,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瘫痪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方法 选择范围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病区和康复病区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脑卒中后肢体瘫痪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观察组予以针刺“五泉穴”(极泉穴、天泉穴,阴陵泉穴、曲泉穴、涌泉穴)法治疗,对照组予以针刺常规用穴法(肩髃、手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风市)治疗,两组内科常规治疗相同,中医辨症加减配穴相同。采用规格为0.30×25~50mm毫针,根据穴位的不同,入针深度在15~45mm。针刺得气后,每次留针30min,每日针刺1次,7天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对纳入病例逐一进行病情评估,包括肢体运动功能的评定(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hinaStrokeScale,CSS)。将入院后症状、体征发展完全的纳入病例进行治疗前评定,治疗1疗程、3疗程后再次进行评定。治疗结束后,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肢体运动功能FMA差值、CSS的差值分别进行组间,组内比较;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治疗3疗程后肢体运动功能FMA差值、CSS的差值分别进行组间,组内比较。目前尚无统一疗效标准,参考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选取此标准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进行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评判,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组间积分比较。积分均按尼莫地平法计算(即:[(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积分减少90%~100%为基本痊愈;积分减少46%~89%为显著进步;积分减少18%~45%为进步;积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为无变化。试验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治疗1个疗程后(即急性期),两组FMA评分均比治疗前升高,P=0.000<0.01,有极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638>0.05,无显著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3个疗程后(即痉挛期),两组FMA评分均比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升高,P=0.000<0.01,有极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02<0.05,有显著性差异。 3.治疗1个疗程后(即急性期),两组CSS评分均比治疗前升高,P=0.000<0.01,有极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174>0.05,无显著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4.治疗3个疗程后(即痉挛期),两组CSS评分均比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升高,P=0.000<0.01,有极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01<0.05,有显著性差异。 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3.3%。 结论 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个疗程后(即急性期)的FMA评分和CS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3个疗程后(即痉挛期)的FMA评分和CSS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急性期,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痉挛期,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3个疗程后均可提高FMA、CSS评分,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治疗1个疗程,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无差异;治疗3个疗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第2个和第3个疗程是治疗组与对照组产生疗效差异的主要时期。

刘小庆

展开 >

脑卒中肢体瘫痪 针刺疗法 五泉穴 临床疗效

硕士

针灸推拿学

朱现民

2013

河南中医学院

中文

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