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三重意义研究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三重意义研究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青年马克思撰写的一部综合性著作,马克思立足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事实的考察,在《手稿》中批判性改造了历史上已有的,尤其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本文系统考察了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理论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内容,旨在从文本学意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意义、对我国的现实启示意义三重维度,对《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展开更为深入、全面的研究。 文章第一部分论述了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理论的时代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但经济发展却造成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周期性经济危机频发,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思想界无力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对时代困境提出的理论思考。 第二部分论述了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论内容。马克思在批判改造前人异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异化概念,并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本质出发,通过对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者与劳动过程、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四个方面的考察,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劳动者的异己化存在状态,分析了异化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并提出了克服异化、实现人类全面解放的路径就是通过革命道路实现共产主义。 文章第三部分论述了马克思《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文本意义。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将现实的、具体的人作为异化的主体,最彻底地肯定了人的存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产物,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初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做好了理论铺垫。同时,也是马克思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它一方面还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痕迹,一方面又蕴含着唯物史观的萌芽。研究《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文本学意义。 文章第四部分论述了马克思《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影响。资本主义发展后期,异化呈现出新的表现形态,现代人所经历的文化困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批判对象。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社会批判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他们剖析、批判后期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的批判精神,从文化层面展开对现代人生存境遇的考察,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全新探索。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理论,都是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类生存质量的注重,对人类命运的关心。 文章第五部分论述了马克思《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当下的现实启示。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依然存在着异化劳动现象。关照当下我国的社会现实,考察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不仅能让我们从本质上认识、分析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异化劳动现象而且能够指导我们如何抑制异化劳动现象,消除异化劳动带来的社会弊病,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李婷
展开 >
关键词: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异化劳动理论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导师:
邵士庆
学位年度:
2014
学位授予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