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重金属Cr6+对菹草无菌苗的毒害机制研究

重金属Cr6+对菹草无菌苗的毒害机制研究

扫码查看
本文选用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无菌苗作为实验材料,以Cr6+作为胁迫因子,将菹草无菌苗培养在人工模拟的含有这种重金属的污水中,运用植物组织培养、透射电镜、液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等实验技术,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菹草无菌苗对重金属Cr6+污染的反应及其抗性机理。同时研究了不同pH处理对菹草Cr6+胁迫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用含不同浓度Cr6+(0、0.01、0.05、0.09、0.13 mmol/L)的培养液对菹草无菌苗处理七天,结果表明,Cr6+胁迫对菹草的细胞超微结构造成了明显损伤。对照组菹草细胞的线粒体嵴突呈管状,间质浓密,嵴突分布均匀;0.09mmol/L Cr6+处理使线粒体嵴突膨胀,排列较为散乱;0.13 mmol/L Cr6+处理的线粒体的嵴突则膨胀成圆形,嵴突排列无序,线粒体呈空泡状。叶绿体在正常细胞中为长椭圆形,类囊体基粒片层排列整齐,被膜和类囊体结构清晰;0.05mmol/L Cr6+处理后,叶绿体开始出现异常,叶绿体膜开始膨胀,出现囊泡;随毒害的加重,0.13 mmol/L Cr6+处理后,类囊体基粒和片层膨胀更为明显,部分膜破裂,且出现大量脂质体。Cr6+胁迫下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O2·-)积累,高浓度的H2O2及O2·-诱导了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同时小分子抗氧化保护物质如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也应激性增加,此时较高活性的抗氧化酶活性、较高含量的ASA、GSH对活性氧起到较有力的清除作用,减缓了O2·-和H2O2在菹草无菌苗植物体内的进一步积累。随着Cr6+浓度的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在低浓度Cr6+胁迫下,蛋白质含量提高,但Cr6+浓度达0.13 mmol/L时,菹草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急剧下降,甚至低于对照。多胺(PAs)代谢方面,Cr6+胁迫显著提高了总多胺含量及游离态(Spd+Spm)/Put比值,菹草在抵抗Cr6+胁迫时,可能通过提高该比值使自身具有更大的抗性。另外,随着Cr6+浓度升高,精氨酸脱羧酶(ADC)的活性呈上升的变化趋势,在0.13 mmol/L Cr6+浓度时达最大值;而鸟氨酸脱羧酶(ODC)活性随着Cr6+浓度升高,先降后升;一定浓度的Cr6+胁迫使多胺氧化酶(PAO)、二胺氧化酶(DAO)等多胺降解酶活性下降,使得PAs含量进一步积累。可见,Cr6+胁迫下菹草体内多胺代谢受到影响,Put向Spd和Spm的转化以及不同状态多胺之间的转化,在菹草抵抗Cr6+胁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了Cr6+胁迫条件下不同pH处理对菹草无菌苗元素含量、光合色素、活性氧(ROS)、丙二醛(MDA)、抗氧化酶(SOD、POD、CAT)、脯氨酸(Pro)及多胺(PAs)含量的影响,以探讨不同pH处理影响水生植物Cr6+毒害效应的机制。结果显示:①随着pH值增大,菹草铬积累量呈下降趋势;偏酸性pH处理加剧了菹草对铬元素的蓄积,而偏碱性pH时,铬积累量显著下降。另外,不同pH处理下,Cr6+胁迫所造成的矿质元素失衡程度有所差异,pH7.0处理时矿质元素代谢较为均衡;②Cr6+胁迫下,菹草叶片中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胡萝卜素(Car)含量均随着pH值增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在pH4.0处理时,光合色素含量最低,而在pH6.0~ pH8.0处理时菹草的失绿症状有所延缓;③Cr6+胁迫下菹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pH6.0和pH7.0处理组其诱导程度最小;④Cr6+胁迫下pH6.0、pH7.0处理的菹草脯氨酸含量显著提高;⑤pH4.0、pH5.0处理使Put(腐胺)含量提高,而pH6.0、pH7.0处理则促进Spd(亚精胺)含量及游离态(Spd+Spm)/Put比值上升。Spm(精胺)含量总体趋势为随pH值升高而逐步上升,仅在pH4.0、pH5.0处理时Spm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菹草。以上结果表明,pH条件可影响菹草对铬及营养元素的积累、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多胺代谢等生理生化过程,导致铬毒性效应差异。在pH6.0~7.0范围内,菹草能调节抗氧化酶系统,较有效地清除体内ROS,提高机体中脯氨酸、多胺含量及游离态f(Spd+Spm)/Put比值,减轻膜系统脂质过氧化,维持机体内矿质元素平衡,致使毒性效应达最小程度。

黄敏

展开 >

菹草无菌苗 重金属胁迫 抗氧化系统 毒害机制 超微结构

硕士

生物学;植物学

施国新

2014

南京师范大学

中文

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