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创新型经济的时代,对于中国来说,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使“中国成为知识经济第三波的新盟主”(Toffler,2004)。在未来15年内,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也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科技园区是推动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建立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部分科技园区还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缺乏、后产业转移困扰、原创性技术不多等问题。研究如何提高科技园区自主创新绩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2006年11月,我国科技型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补助项目共有100项,其中项目名称中含“平台”一词的有68项,占68%。2007年11月,科技型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管理类项目共有258项,其中项目名称中含“平台”一词的有200项,占76%。以上数据说明,平台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2008年1月19日,胡锦涛主席看望钱学森时,谈起系统工程理论,说道:“您这个理论强调,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这很有创见。现在强调科学发展,就是注重统筹兼顾,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的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平台集成管理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从自主创新角度,为科技园区提供了一种经济型的自主创新方案;其次,从科学体系角度,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研究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平台的构成体系,对园区“二次创业”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并指导科技园区的实践和进一步发展。再次,从系统集成角度,分析科技园区自主创新的现状,探索自主创新平台集成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为平台在实践中展开具体工作提供参考,帮助科技园区“整合科技资源,提高投入产出效益”。第四,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平台的优化升级,提高平台对科技园区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依据系统理论和集成理论,本文主要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思路逐步展开。首先,说明为什么科技园区需要自主创新平台这种组织管理技术;其次,阐述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平台的含义、功能和结构是什么;然后,说明怎样进一步通过结构优化实现自主创新平台的功能优化;最后,结合前面的理论分析对中关村企业市场开拓支持平台进行案例分析。 其中文章主体部分主要依据系统理论中功能与结构的基本原理,按照“功能影响结构、结构保证功能、结构优化促进功能优化”的逻辑展开。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和国家级科技园区自主创新效率的DEA分析,提出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平台应该具备的整体功能——集成力功能,即利用平台的集成管理实现自主创新平台集成力和科技园区创新力的双力耦合,提升科技园区的自主创新绩效。平台的整体功能需要通过具体功能来执行,本文通过层级调节回归分析技术分析不同创新能力对园区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结合园区企业的发展阶段和需求,提出自主创新平台具体功能定位的三维分析方法。其次,为了实现自主创新平台的上述功能,本文对平台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自主创新平台内部子平台的双层结构(即基础支撑层子平台和高端辐射层子平台),以及促进两层子平台间产生“1+1>2”集成效应的“核——链——网”集成运行方式。这种双层结构是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平台发挥集成力作用、进行集成力与科技园区创新力双力耦合的结构保证。再次,在这种双层结构的基础上,对理念平台进行降熵优化,同时基于科技园区的创新阶段对实体平台进行优化。通过理念平台和实体平台的双螺旋互动升级,实现平台结构的优化升级。最后,通过自主创新平台的结构优化,促进平台的功能优化,即不断增强平台的集成力,促进平台集成力和科技园区创新力的双力耦合,从而更快更有效的促进科技园区自主创新绩效的提高。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作用,自主创新平台逐渐形成“功能——结构——结构优化——功能优化”的良性循环,持续不断地提升科技园区的自主创新绩效。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从系统工程的视角对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平台的含义进行了阐释。 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平台是以提高科技园区整体自主创新绩效为目标,通过集成科技园区自主创新系统内的各种创新资源,发挥科技园区整体创新优势的一种运作思想和共有机构。本文所界定的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平台包含两重含义,即理念平台和实体平台。理念平台是指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平台是一种新的科技园区自主创新系统的运作思想和理念,实体平台是指在平台的运作思想和理念指导下成立的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平台的实体运行机构。实体平台是理念平台的具体体现和实现形式。 第二,提出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平台的双层结构及其结构优化方法。 从性质方面分析了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平台的双层结构,即基础支撑层平台和高端辐射层平台。其中基础支撑层包括资本平台、市场平台和技术平台,高端辐射层包括知识平台和文化平台。两层子平台通过“核——链——网”的集成运行方式帮助园区内的创新行为个体形成高效的创新网络。自主创新平台的双层结构为实践中平台的具体构建提供了参考。 在自主创新平台的结构优化方面,首先分析了科技园区自主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并在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理念平台的“降熵”优化路径。其次,从创新的角度将科技园区的发展阶段分为创新资源集聚阶段、创新生态演进阶段和创新辐射联动阶段三个阶段,并从服务特征、内部主平台的更替等方面阐述了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平台实体平台的优化路径。再次,提出理念平台和实体平台之间的双螺旋互动升级路径。最后,通过以上的结构优化过程促进自主创新平台的功能优化,促进科技园区自主创新绩效的快速提升。自主创新平台的结构优化分析对实践中平台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第三,在关于中关村企业市场开拓支持平台的案例分析中,总结了该平台的具体运作经验,尤其是对其两大特色模块(市场营销总监协会和生物医药外包服务平台)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服务内容的延伸和主平台的更替两个方面,对该自主创新平台的结构优化提出了初步建议。在服务内容的方面,提出该自主创新平台可以在国际信息服务、整体集中宣传和加强政策支持等方面进一步的延伸服务。在主平台的更替方面,提出该自主创新平台的主平台应该逐步由市场平台向技术平台、知识平台和文化平台转移。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 第一,研究界面的局限性。本文选择的研究界面是科技园区,研究的问题是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平台这种组织管理技术。所以,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从集成角度对科技园区自主创新系统的管理,而对法制、政策等外界环境因素对科技园区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得较少。 第二,在自主创新平台的结构分析方面的局限性。平台作为以提高科技园区整体自主创新绩效为目标、发挥科技园区整体区域创新优势的一种运作思想和共有机构,需要集成科技园区自主创新系统内的各种创新资源,同时与各种创新行为个体进行沟通,协调自主创新过程中创新链上下游和创新网络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对于科技园区自主创新平台的结构分析来说,其内部各子平台之间的界面管理和整体自主创新平台与外界各个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界面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而本文在这方面的研究涉及的却比较少,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第三,在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方面,样本企业都来源于北京科技园区,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却无法概括我国所有科技园区的情况。欲深入了解某一个园区的具体情况,还需作进一步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