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从墓葬形制、随葬品、葬具三个方面对北朝时期的入华粟特人墓葬进行了分析。这些入华粟特人,到中国以后,放弃了中亚地区特有的粟特葬俗,采取了中原地区一直流行的土葬形式,并且在形制、随葬品等方面也积极的模仿中国。只是因汉化程度及所处环境的不同,这些墓葬表现出很多的差异。通过对这些粟特人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的比较,本文将北朝时期入华粟特人的墓葬分成新疆、固原、西安、太原四个区。接着,本文着重对西安、太原四座粟特墓葬的石葬具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中亚地区的粟特葬俗,笔者否定了这些石葬具等同于纳骨瓮的观点,认为这些雕刻有粟特风格的石葬具,一方面是为了炫耀粟特商人的财富,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入华粟特人对“汉化”的抵制手段,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强调自己的“粟特”身份。 这些入华的粟特人,他们的身份介于“华夏”和“粟特”之间,他们一方面极力的模仿“华夏”,一方面又不能放弃自己的粟特身份,通过这些粟特墓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入华粟特人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