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验以黄淮麦区常种麦种周麦16、周麦18、周麦22、淮麦、众麦1号、众麦2号、温麦19、衡观35、矮抗AK58、新麦18为材料,采用水培和土培的方法,系统研究了Pb胁迫对其种子萌发、苗长、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FTIR图谱、矿质吸收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小麦在铅胁迫下的生理机制、筛选适宜在铅污染土壤种植的基因型提供了参考,试验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 1、对萌发率的研究发现,部分对铅胁迫不敏感的基因型小麦种子萌发率随着铅浓度升高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高浓度的铅能降低所有基因型小麦的萌发率。众麦1号、众麦2号、温麦19三种基因型在含铅水溶液中能保持较高发芽率。 2、对小麦的生理研究发现,铅胁迫降低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低浓度的铅胁迫能促进部分基因型小麦的苗长、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高浓度的铅胁迫抑制这些指标,且不同基因型之间存在着较显著差异。综合几项,众麦1号、众麦2号、温麦19表现较好,新麦18、周麦18表现较差。 3、对小麦的矿质吸收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研究发现,铅胁迫影响着小麦的矿质吸收,表现为拮抗或协同效应。同时影响着小麦内有机物质的变化,高浓度的铅胁迫能使FTIR谱特征峰出现较明显的位移,代表着有机物质的转变。 4、比较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在铅胁迫下含铅量不同发现,众麦1号、众麦2号、温麦19在铅土壤中籽粒含铅量较低;周麦22、淮麦、新麦18籽粒含铅量较高,从食品安全角度上考虑,不适宜在铅污染土壤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