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人类适应气候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气候密不可分。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逐渐淡化了对其所处气候环境的适应性思考。中国传统民居具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深入地研究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特征,发掘其中有价值的技术措施和思想观念,对当今生态建筑设计有很大帮助。本文以东北满族民居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由以下几部分构成:首先介绍了东北地区的范围及其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满族民居及居住习俗进行概述,从中可以看出满族民居的产生就是为了抵抗恶劣的自然气候,其形成发展和变迁都与气候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其次针对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归纳总结了满族民居中保暖防寒、采光纳阳、防风防雪的建造措施。最后对东北满族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进行了思考,指出满族民居采取了一系列适应寒地气候的方法和手段,产生了独特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充分体现了气候的影响。同时作为建筑使用者的人,可以能动的适应气候的影响,形成了特定的居住习俗,而这些居住方面的习俗不可避免的会对建筑的使用及内部空间布局造成影响,因此可以说满族民居中与气候相适应的外在形态与居住习俗都能突显出其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通过借鉴吸收传统的技术措施,采取适宜的技术手段,来构建符合满族人需要又能有效地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新建筑。本文在论述的过程中结合实际调研的资料和数据,运用归纳、分析、对比等多种方法,同时注重相关学科的借鉴,参照生态人类学的视野和研究方法,尝试从满族的日常生活及习俗传统的角度探索建筑文化与气候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