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的空间分布是植物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生物学过程(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过程(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为认识群落物种共存提供基础信息。空间格局通常是由多个生态学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区分不同生态学过程对空间格局的影响程度是目前格局分析的热点和难点问题。Ripley提出的点格局分析方法,克服了传统格局分析方法无法研究多尺度空间分布格局的缺点,被生态学家们广泛使用。全球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应用点格局方法分析空间分布格局的发展。 本文使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研究古田山24-ha大样地内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从生物学特征入手,研究了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89种木本植物,分析其种子大小、种子重量和种子扩散方式与物种聚集强度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1)古田山亚热带森林中20m范围内90%的物种,其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着尺度的增大而减弱。稀有种的聚集强度大于常见种的聚集强度,用系统发育独立比较(phylogenetically independent contrasts)方法排除了系统发育影响的情况下,物种多度与聚集强度显著相关(在15m尺度,R2=0.32,P<0.001);2)种子大小与聚集强度的相关关系较弱(R2=0.05,P<0.05),种子重量与聚集强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强(R2=0.14,P<0.05);3)种子的传播方式显著地影响物种的聚集强度:无助力扩散物种的聚集强度显著地高于有助力扩散物种的聚集强度(df=1,F=4.439,P=0.038),即扩散者引起的长距离扩散,导致聚集强度减弱。在亚热带森林中,种子大小、种子重量、扩散方式显著地影响聚集强度,即种子性状显著地影响物种的空间格局,以上结果与在温带、热带森林中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种子的性状通过影响种子扩散,从而引起物种聚集强度的变化,是影响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生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