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与此同时,声环境渐渐成为影响人体舒适程度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有关声环境影响人体舒适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现实生活中充斥的着各式各样的声音,它们大致上可以分为噪声、语言和乐声三大类,噪声即为人们不想听到的声音,不同环境中的语言和乐声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目前国内外针对声环境的相关研究基本都是在低海拔地区开展的,没有考虑海拔升高或大气压力下降时产生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大气压力下降,是否会影响人体对声环境的舒适性的评价,还缺少相关的研究和数据。 在高原地区生活的人,处于低气压环境中;乘坐飞机出行的人,在飞机巡航时也处于低气压环境下,一般座舱内压力控制在0.8个大气压左右(折合海拔高度2000m)。据医学常识,海拔3000米以上的低气压环境易使人们产生高原反应等病理症状,因此本文研究的低气压范围对应在3000米高度以下的安全区内。主要通过人体问卷实验,结合血压和心率两种生理参数,对低气压下人体声环境相关舒适性指标进行相关探究和理论分析。 通过高原环境模拟舱来模拟不同海拔高度下的压力环境,并通过声源在不同压力环境下模拟不同的声环境进行实验,此次研究选取的声样本为65dB和85dB白噪声、70dB语言和乐音片段,以这些样本下的声环境展开对低气压下人体舒适度影响的研究。 实验中对受试者以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各主观评价指标进行评分,主观评价指标包括:声感觉、情绪状态总估值(TMD)、烦躁感、疲劳感、紧张感、健康状况等。分析发现,受试者对主观指标的评价均随压力的降低而变差,低压环境下人体对噪声的耐受力较常压下下降。进一步分析性别对主观评价的影响,发现女性对噪声的主观评价普遍好于男性,即对外界声环境的反应程度较轻;此外,实验过程中对受试者的血压心率进行了测量,不同声环境中,受试者心率均随压力降低而升高,血压则无明显变化规律。 通过模糊数学理论(AHP-Fuzzy)对低气压下各声环境的主观评价指标进行层次分析,建立声环境的综合舒适度模糊评价模型,并进一步对比了低压下人体对声环境评价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