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性别比出现的迅速、持续升高的现象,从1982年的108.5初显偏高端倪,上升到1990年的111.3,进而升至2000年的116.9,2007年出生性别比达到120.2,超出国际公认正常值的上限12个百分点。2000年普查数据表明,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出生婴儿性别比除西藏和新疆外,都高出正常范围(103-107之间),其中海南和广东,分别达到135.6和130.3,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总体上已处于失衡状态。出生性别比的升高成为中国人口年龄性别结构转变的主要特征。出生性别比严重偏高于正常值域对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目前对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后果主要集中在婚姻挤压,然而出生性别比失衡不仅对婚姻产生影响,还将对整个社会和人口发展带来复杂和深远的影响。出生性别比作为人口性别结构的起点,对整个人口的发展、变化的影响具有不可逆性,并且出生性别比失衡带来的后果存在滞后效应,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在总人口中出现持续的失衡现象大概20多年的时间,尚处在一个“表现期”,由此引发的人口、社会及经济后果,目前尚未真正显现,也难以准确判断和评估。由于出生性别比失衡后果具有“滞后性”,其长期的人口学后果只能通过预测比较的方式进行考察。在稳定低生育下,未来中国的人口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出生性别比对人口规模和结构有何影响?对中国家庭规模及结果影响如何?本文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国人口在2008-2100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使用宏观人口预测软件(Spectrum)以及家庭预测软件(Profamy),在其他预测要素都设定一致的情况下,考察三个出生性别比方案下,即出生性别比正常、转变以及持续偏高的状态下,人口的规模、结构以及家庭的规模和结构的长期变动情况,揭示出生性别比失衡对我国人口规模及结构、家庭规模及结构的长期影响。由于中国存在着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水平在城乡也存在差异,因此在考察出生性别比失衡的长期人口学影响时,采用了分城乡的视角,分别考察出生性别比失衡对城乡的人口规模及结构、家庭规模及结构的长期影响及其差异。 第1章为绪论,描述了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国际、国内背景,阐述了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以及研究使用的数据方法和论文结构。 第2章为文献回顾及评述,梳理了国内和国外的关于出生性别比失衡后果的文献,进行了比较和评述。国内外出生性别比失衡后果的研究进展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视角以及对研究的思路有所启发。 第3章重点介绍世界及亚洲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动态势,尤其分析了韩国及亚洲部分国家出生性别比转变态势,拓展了人口转变的性别纬度,也为本研究中出生性别比设定三种方案提供理论及实际的基础。 第4章为人口预测方法及软件的介绍和选择,主要涉及宏观人口预测的方法和软件以及家庭预测的方法及软件的介绍,并对相关的概念和范畴包括出生性别比、人口预测方法、生育模式、死亡模式、平均预期寿命进行等进行说明,并设定预测基础数据及参数。 第5章-第9章为本研究的重点。第5章分析出生性别比失衡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主要包括出生性别比失衡对粗再生产率、净再生产率、更替水平、稳定人口模型等的影响。 第6章为出生性别比失衡对人口规模及结构的影响。比较出生性别比偏高方案、出生性别比转变方案与出生性别比正常下的出生人口规模、总人口规模、老年人口规模以及劳动力人口规模的差异以及总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以及老年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的影响。第7章为出生性别比失衡分别对城乡人口规模及结构的影响。 第8章为出生性别比失衡对婚姻市场的长期影响,测度指标包括横向的婚配性别比以及纵向婚姻队列模式,使用定性调研资料分析非意愿未婚男性的生产、生活以及心理状况。 第9章为出生性别比失衡对家庭规模及结构的影响。该章节使用人口与发展中心的家庭预测软件,初步分析了出生性别比正常、转变及偏高方案对家庭规模及结构的长期趋势的影响以及差值的变动态势。 第10章为研究的结论与讨论,主要对本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探讨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结论:1.亚洲部分国家人口转变过程中出现了出生性别比由高到正常水平的转变过程,不同于欧洲经典的人口转变理论,亚洲人口转变过程中存在性别维度,拓展了经典的人口转变理论。2.出生性别比偏高将会降低人口的粗再生产率和净再生产率,提高人口的更替水平;由于稳定人口的内在自然增长率受到女婴比例的影响,出生性别比偏高会改变稳定人口的年龄结构,主要提高老年人口的比重。3.出生性别比偏高将会降低总人口规模,主要是降低少年儿童人口规模和劳动力人口规模,对老年人口规模影响相对较小;出生性别比失衡对中国抚养比的构成有深刻的影响,降低少儿抚养比的同时,增加老年扶养比。由于少年儿童的养育成本与老年人的扶养成本有较大的差异,加权的抚养比表明,出生性别比失衡更为严重的增加了社会的抚养成本。出生性别比失衡对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更为严重,相比城镇来说,更为深刻的加重了老年人口的扶养比。4.出生性别比偏高对婚姻市场有重要的影响,农村的婚配性别比长期处于高度拥挤状态;考虑潜在队列进程的效应,婚姻挤压远比横向性别比指标反映的更为严重,在女性主导的婚姻模式下,出生性别比偏高,30岁单身男性的比例开始从20%持续增加到2035年的42%,在2050年后大概在50%,50岁未婚男性的比例在2050年达到17%,这种单身水平在2100年上升到20%。5.出生性别比失衡对家庭规模和结构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出生性别比偏高显著增加了全国1人户的比例,对农村的影响远远超过对城镇的影响,2050年农村1人户的比例为25.12%,比出生性别比正常方案下高0.79个百分点,出生性别比失衡降低了农村单母户的比例,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的单父户比例。出生性别比失衡对城镇的家庭结构影响较小,对农村家庭结构的影响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单人户的比例。 研究的创新:1.研究方法的创新,使用人口长期预测的方法以及使用家庭预测软件,在控制其他人口要素的基础上,构造了出生性别比的三种长期变动态势,分别为出生性别比持续正常、出生性别比升高到一定程度后降低到正常水平以及出生性别比长期处于偏高水平这三种态势,从而考察出生性别比失衡对未来人口及家庭的影响;2.研究视角的创新,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考察出生性别比失衡带来的长期人口学后果,分全国、城乡进行考察出生性别比失衡对人口再生产、婚姻市场、家庭结构和规模的影响。3.理论创新,拓展了经典人口转变理论的性别维度。 研究的不足:1.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失衡自1980年代开始,最理想的考察出生性别比后果的状态是从1980年代开始考察不同出生性别比方案对人口规模、结构及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动的影响,但受到数据可获得性的局限。2.出生性别比失衡的预测基础数据有待甄别,例如出生性别比失衡程度、出生人口波动等都会给未来的预测带来风险。3.婚姻家庭系统在现实中会对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后果采取一些应对效应,但是在具体预测时,很难剥离或者区分出婚姻家庭系统的应对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