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黄连、姜黄连抗菌谱及其物质基础比较研究
黄连、姜黄连抗菌谱及其物质基础比较研究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黄连是一味常用清热解毒中药,生用苦寒较甚,易伤脾胃,不易久服。临床上,根据不同病症,有多种黄连炮制品使用。黄连的炮制品种类繁多,见诸历代文献的炮制品达24种之多。其中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一直沿用至今,2010版药典亦有收载。 黄连经姜制后,可缓和苦寒之性,并善制胃火呕吐。黄连为清热泻火之要药,生姜有温胃止呕之功,为呕家之圣药,以姜汁制黄连,既可缓和黄连苦寒之性,又可清胃热之火,取生姜之降逆,药进后方不至于反出。 姜黄连提取采用渗漉法,以正交实验设计,对黄连及姜黄连的提取工艺进行筛选,以溶剂用量、浸渍时间、流速以及乙醇浓度为四个考察因素。以浸膏得率、主要生物碱及总碱含量、抗菌作用为考察指标,综合评价实验结果,筛选出最佳提取工艺。结果:以70%乙醇为溶剂,浸渍时间18小时,总溶剂用量为饮片重量6倍。流速影响因素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为明确黄连、姜黄连主要生物碱含量差异,对黄连及姜黄连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姜黄连较生黄连生物碱含量均有增加。药根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五种生物碱在不同提取物中增加率分别为:乙醇提取物:166.67%、130.56%、164.23%、60.56%、40.91%,二氯甲烷部位:28.74%、87.88%、7.89%、18.22%、30.53%,乙酸乙酯部位:72.16%、266.67%、160.92%、128.74%、113.33%,正丁醇部位:18.43%、13.04%、5.68%、64.42%、28.75%。其中乙酸乙酯部位增加尤其显著。 为考察黄连与姜黄连整体成分特征性差异,进行了黄连及姜黄连 HPLC特征图谱研究。通过对二者 HPLC图谱分析对比,发现:黄连、姜黄连有14个共有峰,标定出4个峰分别是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分析发现,黄连炮制前后12号与13号峰面积比,13号与14号峰面积比值稳定,差异明显。生黄连饮片中,12号与13号峰的面积比小于1,而姜黄连则大于1;生黄连13号与14号峰的面积比值大于3而姜黄连小于3。 为明确黄连、姜黄连优势抗菌谱,根据黄连主治功能,选择了肺炎克雷伯菌、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菌种。通过抗菌实验比较,结果显示:黄连总提取部位对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无抗菌作用,但姜黄连对这三菌种抗菌作用明显,特别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的抗菌效果。为分析该差异,对各提取部位进一步研究,发现:生黄连二氯甲烷部位对肺炎克雷菌、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不具有抗菌作用,但姜黄连却具有明显抗菌作用;生黄连乙酸乙酯部位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具有抗菌作用,而姜黄连乙酸乙酯部位对铜绿假单胞菌抗菌作用明显;正丁醇部位炮制前后对各菌种均有抗菌作用,姜黄连作用均强于生黄连。由此确定黄连、姜黄连抗菌谱差异以及药效差异的关键提取部位。 在此基础上,通过化学成分量效关系研究从物质基础角度诠释黄连炮制前后抗菌作用变化机理。由于黄连与姜黄连乙酸乙酯部位抗菌谱差异明显且与总部位一致,生品对铜绿假单胞菌无作用,而姜品作用较强,故对该部位主要生物碱的含量比及抗菌作用进行量效关系研究。以纯化合物模拟生黄连、姜黄连乙酸乙酯部位五种成分比,并通过比例变化和浓度变化考察抗菌作用差异。结果提示:生物碱比例变化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影响较大,其次是浓度。姜黄连乙酸乙酯部位五种生物碱:药根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其比例分别是:7.69:3.35:10.00:17.59:24.42,总碱浓度是0.2484mg/ml.为抗铜绿假单胞菌最佳比例和浓度;通过统计学排列组合法对5种生物碱按照 C55配比,确定影响抗菌效果的关键成分为药根碱与小檗碱。 本论文主要通过以黄连姜制前后对吸道及消化道细菌抗菌作用差异为指标,分析黄连、姜黄连优势抗菌谱。应用现代技术分析其炮制前后整体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分析主要生物碱含量及配比差异对抗菌作用的影响,为阐释姜黄连炮制机理奠定基础,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有利依据。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李鑫
展开 >
关键词:
黄连炮制
姜炙
抗菌药效
量效关系
提取工艺
化学成分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中药学
导师:
刘艳菊
学位年度:
2015
学位授予单位:
湖北中医药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