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金叶榆及其无性系光合特性及抗寒性研究

中华金叶榆及其无性系光合特性及抗寒性研究

扫码查看
中华金叶榆(榆科榆属),是普通白榆的天然突变体,其叶色金黄,抗性较强,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近年来广泛用于园林绿化。为培育金叶榆新品种,选育更多观赏价值较高的新材料,本研究以从中华金叶榆母本自然授粉的半同胞子代种子选育出的三个性状不同的无性系为实验材料,以中华金叶榆母本和普通白榆为对照,对其生长指标、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色素含量、叶绿体超微结构和抗寒性进行了相关研究。试验结果如下: 1.生长指标测定表明,各供试材料的株高和茎粗的生长量均在七月达到最大值,金叶榆及其无性系每月的生长量和总的生长量均明显低于普通白榆。各无性系之间在6月~8月份的株高生长量变化没有明显差别,但在9月份,无性系C的株高生长量显著大于无性系A个B,表明无性系C具有较强的生长优势。 2.金叶榆及其无性系的光合特征参数与普通白榆有明显差异。白榆与金叶榆母本的净光合速率变化都呈现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无性系中除A外都与母本趋势较为一致。白榆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但白榆明显高于金叶榆及其无性系,无性系C在无性系中处于较高水平。白榆胞间CO2浓度略低于金叶榆及其无性系,表明白榆利用胞间CO2的能力比金叶榆强。五种供试材料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都达到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白榆与金叶榆及其无性系的最大荧光、初始荧光和最大光化学效率日变化总体趋势较为一致,但是白榆要明显高于金叶榆,说明金叶榆受到的光抑制更为严重。 3.白榆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季节性变化都在7月份有最大值,并且总体都高于金叶榆及其无性系;其胞间CO2浓度在8月份有最小值,总体明显低于金叶榆。金叶榆及其无性系相较于白榆来说,在6到8月份,各项指标变化较为稳定,8月份之后与白榆变化趋势一致。白榆的初始荧光、最大荧光和最大光化学效率总体上高于金叶榆,其中无性系A的值总体最低,说明白榆受到的光抑制明显较小。 4.白榆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各个月的含量都明显高于金叶榆及其无性系,金叶榆之间差别不大。白榆花色素苷含量在6到8月份明显低于金叶榆及其无性系,8月份之后相差不大;无性系A和B在6月~8月花色素苷含量高于无性系C,这可能是无性系A和B叶片的颜色比无性系C偏黄重要原因。金叶榆及其无性系叶绿素b的含量所占比例从6月~10月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8月达到最大值;叶绿素a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所占比例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8月有最小值。白榆这三种色素含量所占比例基本维持稳定不变。 5.白榆和金叶榆叶绿体超微结构差异很大,白榆的叶绿体类囊体大多垛叠形成基粒,基粒之间以基质类囊体的形式交联呈密集网状结构,并且其基粒的垛叠层数也多达十几层到几十层。金叶榆及其无性系的类囊体则大多垛叠失败,少量形成的基粒之间交联结构不明显,基粒垛叠层数也明显低于白榆,其中以无性系A和B的垛叠水平最差。不同叶位的叶绿体结构也有明显区别,基部叶片的类囊体垛叠比例、垛叠层数和交联状况也都明显优于顶部叶片的叶绿体。 6.抗寒性的测定表明,白榆和金叶榆及其无性系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脯氨酸含量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月份有最大值。丙二醛含量变化趋势不一致。抗寒性最强的月份为1月份。脯氨酸含量与电导法测得的抗寒性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淀粉含量与电导法测得的抗寒性有显著负相关。

段龙飞

展开 >

中华金叶榆 中华金叶榆无性系 光合特性 抗寒性能

硕士

花卉与景观园艺学

尚爱芹;张钢

2015

河北农业大学

中文

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