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文本”作为特定的目的存在,在翻译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作为译者翻译活动的产物,既是译者参与翻译活动的体现,也是特定社会文化的客观写照。在清末民初外来小说的翻译文本中,存在着大量的副文本,其中以鲁迅的副文本形式最为丰富。在涉及鲁迅翻译活动的《译文序跋集》、《鲁迅杂文集》、《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等文论中包括了序跋、信件、日记、广告以及对译作的布局设计等大量的副文本形式。这些因素都成为研究其翻译活动的重要依据。鲁迅的文学翻译不仅开创了中国翻译外来小说的高潮,而且对中国现代语言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长期以来学界基本上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局限于鲁迅的翻译思想进行广泛的研究,而且他的“硬译”思想还经常受到“死译”、“胡译”之类的批评。 鲁迅作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家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一直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与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副文本的基础上采用共时描写与历时比较的方法重新发现作为翻译家的鲁迅。共时描写揭示影响鲁迅翻译思想形成的内外因素,而历时比较重现鲁迅翻译思想从可接受性走向充分性的演变轨迹。作者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鲁迅翻译活动进行客观的描述,试图再现鲁迅的翻译过程,以此为鲁迅翻译研究提供建设性的理论视角与启示。 首先,本研究介绍了副文本的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的研究,并发现副文本研究在国外翻译领域已经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而在国内翻译研究领域却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其次,本研究梳理了副文本角度下鲁迅翻译活动的相关研究情况并揭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虽然关于鲁迅翻译研究已经著述丰富,并且角色各异,但宏观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从副文本角度下系统分析翻译家鲁迅的研究还略显不足。最后,本文以副文本为研究对象重新谈论了作为翻译家的鲁迅,从宏观的非文本层面和具体的文本层面揭示影响鲁迅翻译活动的因素。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鲁迅翻译过程中丰富的副文本形式可以揭示其从翻译初期到翻译后期思想的转变,即对主流翻译思想从顺从走向违背;(2)副文本可以再现特定时代下译者的翻译活动及揭示制约其翻译活动的内外因素;(3)副文本对于分析译者的翻译活动有一定的路径意义,但在国内作为一个还没有被充分认识的领域,仍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