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不同密度造林对杉木生长和林下植被的影响

不同密度造林对杉木生长和林下植被的影响

扫码查看
在人工林集约化发展、经营进程中对人工林的林分密度控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本文以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1992年在江西省分宜县大岗山营造的3种杉木密度试验林1110株/ha(A)、1670株/ha(B)以及2500株/ha(C)为研究对象,在20余年连续跟踪监测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对其林木生长、径阶结构、林木形质特征以及林下植被发育的影响,研究旨在为杉木优质大径阶木材的定向培育方案制定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 (1)随着林龄的增加,三种造林密度的杉木林分保存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经方差分析表明,A造林密度的林木保存率显著高于B和C造林密度。而在8a生和19a生的三种造林密度,林分保存率差异不显著。 (2)3种林分密度条件下,8a到22 a的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无显著差异,且低密度林分有助于林分大规格材比例的提升;大径材蓄积(胸径>26 cm)占标准地总蓄积以A密度最大(59.9%)、B密度次之(49.2%)、C最小(30.5%)。 (3)3种造林密度间林分树高、优势高、胸径、尖削度以及密度等特征在0到22年间并无显著差异,但密度为A时,其林分的枝下高显著低于其他两种林分密度,而冠幅面积显著高于B、C。 (4)林木径向生长均呈现的生长趋势是由快到慢的,20 a以前,A、B、C的径向生长无显著差距,在如此造林密度条件下,其中心材所占部分由高到低为B>A>C。 (5)3种造林密度对植被群落的影响,A密度造林时限制了林下植被上层高度,A、B密度与C造林密度林分林下植被种类数量、株数间、植被盖度和植被总生物量间均无显著差异,而对平均高度未造成显著影响,三种造林模式的林下植被群落结构主要为华中蹄盖蕨+杜茎山类型。 上述研究说明在18立地指数条件下,在A、B的密度下造林是具可行性的。此外本文也可为杉木用材林培育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熊光康

展开 >

杉木人工林 种植密度 生长性能 植被群落

硕士

森林培育

郭圣茂;熊有强

2015

江西农业大学

中文

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