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和2006年在大兴安岭呼中地区采用机械布点法随机设置样线,对原麝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夏秋季共设256个样方,其中原麝利用样方77个,冬春季共设256个样方,其中原麝利用样方130个,采用SPSS13.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独立样本U检验的结果表明:原麝夏秋季喜欢活动在乔木密度小、郁闭度低、坡度较陡且隐蔽度高的生境中;卡方(Chi-square)检验的结果表明:原麝夏秋季偏好远离人为干扰的中上坡位、接近碎石坡和水源的阴坡或半阴半阳坡的针阔混交林中;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前6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7.277%,可以较好地反映原麝生境特征,因而将原麝夏秋季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干扰因子、林型因子、坡度因子、水源因子、空间因子和郁闭度因子。 原麝冬春季喜欢活动在相对海拔高、乔木密度小、雪层浅、坡度陡且喜食食物丰富的区域;对植被类型、坡位、坡向、距水源距离、距人为干扰距离、动物干扰和碎石坡7个名词性变量采用卡方(Chi-square)统计进行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原麝冬春季喜欢选择远离水源、人为和天敌干扰、接近碎石坡的中上坡位、有针阔混交林的阳坡生境;对以上14个生态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2.318%,可以较好地反映原麝生境特征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将原麝冬春季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空间因子、干扰因子、坡向因子、坡位因子、食物因子和倒木因子。 原麝夏秋季和冬春季生境选择的分离主要表现在坡位、坡向和距水源距离上。夏秋季原麝更倾向于选择接近水源位于中上坡位的针阔混交林生境,冬春季则较多的倾向于选择远离水源、阳坡有碎石坡的针阔混交林。在灌丛盖度、隐蔽度、食物丰富度和倒木因子的选择上未表现出明显的分离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