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内,由于树倒形成的林隙和树木掘根形成的坑丘微立地,增加了林内的复杂性,改善了林内的光照、温度及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进而对森林群落中树木及草本植物的更新产生影响。因此在森林里,由树倒形成的林隙和树木掘根形成的坑丘微地形在维持林内物种多样性和森林的景观格局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是对树倒形成林隙的微气候及树木掘根形成的坑丘微立地的微气候和土壤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小兴安岭谷底云冷杉林内,设置了1.5hm2的固定样地。(1)2013年7月选取了由树木风倒形成的并且具有坑和丘的3个具有代表性的林隙(分别是: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并将郁闭林分和空旷地设为对照。利用多通道HOBO自动气象站测定不同大小林隙中心的总辐射及坑和丘的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和空气的相对湿度。分析比较了不同大小林隙中心及林隙内丘顶和坑底微气候因子的差异和生长季内的月变化,并对在典型天气下温度的日较差进行分析;(2)每月选定6~10个典型晴天测定样地内35对坑丘微立地(丘顶、丘面、坑底、坑壁)的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空气相对湿度(RH)、地表土壤温度(TS0)、5cm和10cm深度的土壤温度(TS5和TS10),以及0~7.6cm、0~12cm和0~20cm土壤含水量(SWC1、SWC2和SWC3)等微气候因子,并将完整立地(未受掘根干扰)设为对照样地。比较5个不同微立地微气候因子的月变化以及PPFD、RH以及SWC对土壤温度(TS)的影响。(3)同时调查每对坑和丘以及对照样地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计算它们的丰富度和个体密度,分析微气候因子对它们的影响。并对样地内所有坑和丘微立地的0-10cm表层土样进行采集,分析它们的有机质含量、土壤的全氮量并计算土壤的碳氮比。 结果表明:(1)林隙总辐射、PAR以及空气温度依照大林隙、中林隙和小林隙的次序依次降低;同一林隙内,月均气温和月均PAR均为7月>8月>9月,而平均气温日较差为7月>9月>8月,且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各林隙空气相对湿度均为8月>9月>7月,并按照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和郁闭林分的次序依次递增。同一林隙内,丘顶的PAR和空气温度大于坑底,空气湿度则相反。 (2)坑丘微立地(丘顶、丘面、坑底、坑壁)的月均PPFD和TS0均为7月>8月>9月,月均RH以及TS5和TS10均为8月>7月>9月,月均SWC均为8月最大;7月丘顶的PPFD最大,为736.11μmol·m-2·s-1,完整立地最小,为25.46μmol·m-2·s-1,丘顶TS最高,为26.29℃,坑底TS最低,为5.13℃;浅层SWC大于较深层的,最大SWC出现在8月的坑底,为51.58%。(3)由风倒树木掘根引起的坑丘微地形同时也改变了森林里土壤的碳、氮及有机质含量。通过对丘顶和坑底的表层土壤的碳、氮比较,得出同一林型下,丘顶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全氮含量均大于坑底,其中云杉丘顶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大,无论是丘顶还是坑底,不同林型下土壤全氮含量的大小顺序均为:云杉>冷杉>白桦。 本文以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风倒区林隙的微气候和掘根倒木形成的坑丘微立地的微气候因子的测定,并对坑和丘上的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及土壤的C/N进行分析,旨在为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风倒区内一段时间的植被更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