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冠状动脉介入术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冠状动脉介入术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中文摘要: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2010年5月~2011年12月间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60例,成功随访492例(随访率87.9%),其中男性395例,女性97例,年龄37~90岁,平均(66.88±10.45)岁。 2.研究内容:患者一般资料、既往疾病史、血液生化指标、靶病变特征、支架类型、药物治疗情况及终点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因再发心绞痛、新发或原有心衰加重、脑卒中等再次入院)。 3.随访方式:通过电话、门诊复查或再次住院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随访期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随访期内血脂、肝肾功能、血糖变化以及出院后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情况等。 结果: 1.终点事件发生情况:随访时间25~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2.54±3.90)个月。共有199例患者发生终点事件,部分患者发生2种或以上终点事件。在所有终点事件中,心源性死亡16例,占5.8%;再发心肌梗死7例,占2.5%;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48例,占17.4%;再发心绞痛146例,占52.9%;新发或原有心衰加重38例,占13.8%;脑卒中21例,占7.6%。 2.危险因素:统计结果显示,终点事件发生组患者年龄高于终点事件未发生组患者(68.74±10.06岁 vs.65.61±10.53岁,P<0.01),终点事件发生组患者与终点事件未发生组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者较多(38.2%vs.28.7%,P<0.05)、既往卒中史患者较多(15.6%vs.8.5%,P<0.05)。 3.血液生化指标:终点事件发生组患者与终点事件未发生组患者相比,PCI手术前后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无明显差异;终点事件发生组患者术后第1天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 proBNP)、C反应蛋白(CRP)、肌酐(Cr)、含量较高(P<0.05);术后1月时Cr、尿酸(UA)、空腹血糖(FBG)、含量较高(P<0.05);术后6月时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较高(P<0.05);术后12月时Cr、FBG、LDL-C含量较高(P<0.05);术后24月时LDL-C含量较高(P<0.05)。 4.药物影响:PCI术后规律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不规律用药者(38.1%vs.53.3%,P<0.05)。 5.支架的影响:置入Yinyi支架与置入Firebird2、Cypher支架患者相比,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较高,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47.4% vs.35.3% vs.33.6%,P<0.05)。 6.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糖尿病、卒中史、术后12月和24月LDL-C及支架种类是PCI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1.NT-proBNP、CRP、Cr、UA、FBG、LDL-C等血内含量增高与PCI术后心脑血管事件有关。 2.PCI术后规律使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3.年龄较高者、糖尿病、卒中史及使用Yinyi支架患者PCI术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较高。 4.PCI术后12月及24月血清LDL-C含量高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度高。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毕春辉
展开 >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介入术
生化指标
靶病变特征
药物治疗
授予学位:
硕士
学科专业:
内科学(心血管病学)
导师:
魏盟
学位年度:
2015
学位授予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语种:
中文
中图分类号:
R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