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降香黄檀人工林景观垂直分层结构对黑痣病的影响

降香黄檀人工林景观垂直分层结构对黑痣病的影响

扫码查看
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植物,黑痣病(Phyllachora dalbergiicola)是降香黄檀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率严重时可达到80%以上。侵染后的植株叶片及枝条上会形成大量黑痣,影响植株光合作用,造成植株提前落叶,对降香黄檀的经济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林分空间格局的分布、林内资源的分配等林分内环境状况对于病害的传播、侵染和爆发具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林分生境能促进林木个体生长,进而增强抵御病害侵染的能力。本文根据景观垂直结构的划分标准,在乔木层选取树冠结构指标、林层指数及开敞度作为林分空间指标,在灌草层选取物种多样性指标,探究人工林内景观垂直结构各指标与黑痣病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 (1)降香黄檀林分空间结构与黑痣病的关系。根据对树木生长量影响程度,从树冠结构指标中选出一级分支粗度(Dfb)、一级分支角度(Afb)、枝下高(Hub)、冠长树高比(PLCH)、叶面积指数(LAI)、单株总叶面积(TLA)、冠层密度(CLD)、冠形率(CSR)、树冠表面积(CSA)、冠幅(W)共十个指标,作为树冠结构指标与黑痣病发病指数进行相关性研究。综合分析可得,PLCH、LAI、Hub、W、TLA、CSA对黑痣病病情指数重要性较大,可作为影响病情指数的主要树冠结构指标,其中LAI、Hub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LCH、W、TLA、CSA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极显著相关性。利用ArcGIS软件中的Voronoi图确定空间结构单元中与中心木相邻的邻近木n的值,计算出各标准地林层指数和开敞度。经过调查可知,各标准地结构单元的平均林层指数在0.10-0.50之间,并且大部分集中于在0.1-0.3区间内,说明林分分化程度较弱。大部分标准地开敞度大于0.3的空间结构单元比例均超过50%,最大比例为89%,但是所有标准地开敞度大于0.5的空间单位比例均不超过20%,基本维持在10%左右,平均开敞度指数均在0.1-0.6之间,变化幅度较小,说明林木存在生长空间不足的现象。林层指数、开敞度均与黑痣病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性负相关,随着林层指数和开敝度的增高,降香黄檀黑痣病的病情指数逐渐降低。 (2)降香黄檀灌草层物种多样性与黑痣病的关系。选取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D)作为灌草层物种多样性指标。经林间调查可知,降香黄檀混交林林下灌草层植物主要以豆科(Legume)和禾本科(Gramineae)为主,其次菊科(Aste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木犀科(Oleaceae)、锦葵科(Malvaceae)、唇形科(Labiatae)、夹竹桃科(Apocynaceae)、竹芋科(Marantaceae)、莎草科(Cyperaceae)、茜草科(Rubiaceae)、无患子科(Sapindaceae)等。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病情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Simpson多样性指数与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随着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病情指数急剧下降,但是增加到一定数值时,病情指数减少趋势逐渐平缓。当物种丰富度指数超过10,Shannon多样性指数超过1.9-2.0区间内,Simpson多样性指数超过0.25-0.3区间内,病情指数大幅度降低开始减弱。 (3)构建降香黄檀黑痣病的人工林景观垂直分层结构调控回归模型。通过对指标的筛选,选择冠长树高比PLCH、叶面积指数LAI、枝下高Hub、冠幅W、单株总叶面积TLA、树冠表面积CSA、开敞度、林层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作为自变量,黑痣病病情指数为因变量,建立景观垂直分层结构指标对黑痣病病情调控模型。因为各个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为此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各个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各项指标模型的精度分别为:枝下高Hub精度为78.31%、冠长树高比PLCH精度为85.15%、叶面积指数LAI为72.54%、、冠幅W为85.96%、单株总叶面积TLA为85.70%、树冠表面积CSA为87.96%、林层指数为87.70%、开敞度为85.28%、物种丰富度指数S为89.47%、Shannon多样性指数H为76.20%、Simpson多样性指数D为82.95%。结果说明11个回归预测模型精度较高,在降香黄檀黑痣病病害调控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王晓曦

展开 >

降香黄檀 黑痣病 人工林 垂直分层结构

硕士

森林保护学

刘君昂

2016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文

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