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解放区族田分配问题研究

山东解放区族田分配问题研究

扫码查看
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较普遍的一种组织,宗族之经济支撑族田亦是近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土改之前的山东族田来源渠道多元、规模较小,在管理上通过严选管理人、保存所有权信息等方式保护族田。但是土改之前,特别是抗战期间,由于人地矛盾及战乱等因素,山东族田总体上是处于增长极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 中国共产党对宗族即族田的态度与政策是否定的,在其革命实践中也是一贯而灵活地坚持着。在革命早期,中共在理论、实践上对宗族、族田采取坚决否定的态度与措施。抗战期间,为维护统一战线,推行公平负担,清理地权,同时实行减租减息政策,首次对族田经营产生了影响,部分家族顺势对族田经管方式进行了调整。抗战胜利后,通过反奸诉苦、清理黑地,将各权势户、汉奸的财产包括其侵、霸的族田进行“阶级化”分配。既赢得了广大农民特别是得地农民的热烈支持,同时也使干部能够掌握了相当一部分“机动田”作为进一步动员民众的物质基础。 随着国共和谈破裂,各解放区战云密布,为赢得农民支持,必须进行更深入动员。中共适时调整了策略,对族田的政策发生了转变。《九一指示》发布后,在胶东等老解放区,借助战争紧张形势族田处理重心由侧重反奸、双减解决无地少地农民渐渐转移到解决军属土地、进行战争动员上来。通过“公田”的分配-积聚-再分配,将广布民间的祭田逐渐转为“复员田”、“军火田”等战时“新公田”,传统族田逐渐消解于无形。 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观察了山东族田在土改中被分配背后的原因:土改分配族田的同时施以建设措施,初步解决贫苦族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这是族田对族众特别是贫苦族众经济上的“吸引力”。另外,通过斗争族长、毁弃祠堂、族谱等从政治上打击了族权,在摧毁农村原有凝聚中心后,通过阶级观点将群众“组织起来”建立起了新的基层权威,并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初步取得了民众认可,传统农村基层权力结构发生了质变。

李从坤

展开 >

山东解放区 族田分配 土地改革

硕士

中国史

赵兴胜

2017

山东大学

中文

F3